进入最为黑暗的时期,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1901年)
义和团最初称“义和拳”,主要活动于冀、鲁、豫等省,是以设坛练拳方式形成的群众组织,参加者主要是农民、手工业工人等劳动者。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共同目标下,各地义和拳逐渐汇成一支反帝爱国的洪流。1899年,义和拳改称“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逐步扩展到华北各省,在京、津一带声势尤为浩大。到1900年5月,义和团运动已发展为波及全国的人民反帝大起义,给予帝国主义列强以沉重的打击。
对于义和团运动,列强既恐慌,又仇视。它们一面胁迫清政府对运动加以扼杀,一面阴谋策划武装干涉。1900年6月17日,由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组成的八国联军占领大沽炮台。7月14日,天津沦陷。之后,八国联军摩拳擦掌,准备攻打北京。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
英印军队通过紫禁城
日军通过紫禁城
俄军通过紫禁城
美军通过紫禁城
清政府代表(右)与11国代表签订《辛丑条约》
这时的清朝统治者,却在玩弄着极其阴险的两面策略。一方面,他们欲剿灭“乱民”而后快;另一方面,慈禧得知列强要其让位的密报后,恼怒异常,决心利用义和团运动向洋人宣战。所以,从一开始,清政府对与列强作战就没有坚定的立场,在以后它的态度发生反复便也不足为怪了。
然而,就在慈禧扬扬得意地打着义和团牌的时候,八国联军向北京发起了进攻。虽然义和团和部分爱国清兵浴血奋战,但清朝政府却做好了投降的打算。1900年8月14日,广渠门被英军攻破,北京失陷。慈禧带领光绪帝及嫔妃侍女,在200名士兵的护送下,仓皇逃离京城。逃往西安的途中,慈禧授意李鸿章要其赶快与列强商谈,同时,尽快铲除义和团。就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由于列强在分赃问题上钩心斗角,因此,谈判直至1901年9月7日才取得结果,清政府代表奕劻、李鸿章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俄国、西班牙和荷兰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了《辛丑条约》(也称为《辛丑各国和约》或《辛丑议定书》)。《辛丑条约》除12款正文外,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中国赔款4.5亿两白银,39年内付清;拆除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各炮台,准许各国军队在北京及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12个重要地区驻扎;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各国可以在使馆区内驻兵,中国人不得在使馆区居住;控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惩办主张反抗列强的大臣;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与各国为敌的组织;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等等。
《辛丑条约》加强了列强在中国的势力,强化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控制和掠夺,使中国完全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与此同时,由民族灾难所激化的国内阶级矛盾,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条约签订以后,国内各种反抗运动此起彼伏,动摇着反动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这段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日子,但是它却预示着黎明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