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人害己的“杰作”:《慕尼黑协定》(1938年)

害人害己的“杰作”:《慕尼黑协定》(193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宣告瓦解,奥地利成为独立国家。《凡尔赛和约》和《圣日耳曼和约》规定,禁止德国和奥地利合并,并指定英法为奥地利独立的保证国。但是,奥地利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命运的曲折与坎坷。奥地利人口不过700万,但地处中欧的心脏,是通往东南欧和巴尔干的必经之地。出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早就怀有把这两个日耳曼国家合并的野心。一开始,墨索里尼对希特勒在奥地利的野心是有所警惕的。1934年2月17日,意英法发表联合宣言,表示要维护奥地利的独立地位。三国政府一致认为,“有必要依照有关的条约维持奥地利的独立和完整”。3月17日,意大利、匈牙利和奥地利三国签订了《罗马议定书》,为发展三国间的经济合作作了一系列规定。

张伯伦

对此,希特勒并没有放在眼里,而是按照既定目标我行我素。1934年7月25日,希特勒策动奥地利纳粹分子进行叛乱,刺杀总理陶尔菲斯,准备立即实行德奥合并。希特勒的这一举动触到了墨索里尼的要害,所以他作出强烈反应,致电奥地利“保卫祖国协会”,声称意大利决心维护奥地利的独立,还派部队加强意奥边界,向希特勒示威。

英国首相张伯伦在《慕尼黑协定》上签字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后,德意关系出现了转折。意大利的侵略行为几乎遭到所有国家的反对,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而这时的希特勒却一改常态,公开支持意大利。对于陷入孤立的墨索里尼来说,这无疑等于雪中送炭。作为回报,意大利改变了对待德国吞并奥地利的态度。当德国同奥地利政府签订所谓的友好条约中提到“奥地利自认为是日耳曼国家”时,墨索里尼明知这是希特勒为日后吞并奥地利所作的铺垫,不但丝毫不加反对,反而致电奥地利政府表示祝贺,赞扬这个条约是“对和平的新贡献”。由此,奥地利成了德意相互勾结、相互利用的牺牲品。后来,英国政府为维护和巩固英帝国的霸权地位,也在奥地利问题上推行妥协政策,奥地利的命运可想而知。1938年3月14日,奥地利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已不存在,变成为德国的一个省。

英法的妥协退让,意大利的默认,使希特勒不费一弹即顺利地吞并了奥地利,由此德国面积扩大了17%,人口增多了10%,中欧的心脏控制在了希特勒的手中,更激起其侵略野心。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所处的地理位置跟奥地利同样重要,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定为捷克斯洛伐克。早在1933年10月,在希特勒的扶植下,就成立了“苏台德日耳曼人党”。他们在国内搞破坏活动,向政府提无理要求,使政府不得安宁,以便为希特勒的侵略寻找突破口。1938年4月,希特勒命令4个摩托化师在德捷边境集结,制造了“五月危机”。同年夏秋两季,又挑起了300多起流血事件。

而此时的英国和法国,为逃避战争、推脱责任,决定不惜一切代价来力求避免战争。这个代价,就是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权益。英法的做法引起捷克斯洛伐克举国上下的震动和愤怒。捷政府断然拒绝了他们提出的要求。然而英法政府不顾国际道义,继续对捷施压。危急关头,苏联挺身而出,表示愿意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并强调指出,对法西斯侵略的投降将会出现“无穷的惨重后果”。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领受苏联的诚意,却对英国的公使牛顿说:“捷俄关系过去和将来都始终是以法英立场为转移的次要因素……如果西欧对俄国失去兴趣,捷克斯洛伐克也将同样对它失去兴趣。”

在这种错误的导向下,悲剧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英法政府在与希特勒商谈时,希特勒又抬高了他的要价,提出了新的无理要求。对希特勒的蛮横要求,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极为愤慨,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捷政府也拒绝了希特勒的要求,并在全国进行总动员。在此时刻,苏联再次重申援助捷克斯洛伐克的决心。苏联表示,即使法国不援捷,只要捷奋起反击并提出请求,苏联也准备向捷提供军事援助。9月25日,法国也摆出了强硬姿态,宣布如果捷遭到攻击,法国将履行《法捷同盟条约》义务,英俄同时响应。希特勒早已洞悉英法的真正惧战心理,所以,一方面更加强硬,一方面又向英法抛出橄榄枝,欺骗两国。

1938年9月29日,英国首相张伯伦第三次飞往德国,与德意法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慕尼黑会议。会议在希特勒的授意下进行。9月30日凌晨,四国签订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领土给德国的协定》(简称《慕尼黑协定》)。捷代表也来到了慕尼黑,却被拒之门外,只能等在隔壁房间听候“判决”。协定签订后,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一起向捷代表宣读了协定的内容,并交给他们一张地图,责令他们立即执行,并说没有要捷政府对此协定答复必要,即应无条件执行。协定规定: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从10月1日开始的10天内,自上述领土撤退完毕;德军分阶段占领主要是日耳曼人居住的地区,成立一个国际委员会来确定其他地区的归属。协定还有一个附件,规定英法将保障捷克斯洛伐克新国界不受无端侵犯。这种分文不值的保障不必由后来的事实证明,单从慕尼黑协定出台的全过程来看,就可得知英法的这种承诺是毫无意义的。

《慕尼黑协定》带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加速了战争的进程。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协定签订不到一年,希特勒就出动大军进攻波兰,在西方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的妥协与纵容换来的和平不仅是虚假的,而且是暂时的,马上他们就亲自尝到了协定带来的苦头。在《慕尼黑协定》签订后仅仅一年多,德国法西斯即占领了整个法国,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在英国的伦敦和其他城市爆炸,这也许是张伯伦万万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