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英同苏联“二战”期间合作的终点:《波茨坦公告》(1945年)
1945年5月2日,苏军攻克柏林,8日德国投降。此后,主要同盟国苏联与美英之间及美、英、法三国之间原已存在的矛盾日益表面化,而且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需要主要同盟国首脑再次聚会,加以适当调整。在此种背景下,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苏、美、英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这是战时的第三次首脑会议,也是几次首脑会议中时间最长、争论最激烈的一次会议。
艾德礼、杜鲁门、斯大林(前排左起)在波茨坦
出席会议的有苏联的斯大林、莫洛托夫,美国的杜鲁门、贝尔纳斯,英国的丘吉尔、艾德礼、艾登、贝文,以及三国的参谋长和顾问等。整个会议中,三大国是各有企图的。英国力图同苏联争夺胜利果实,阻碍苏联在欧洲扩大影响;苏联主要考虑巩固胜利果实,确定德国赔偿数额,并让美英承认在东欧各国的新政府和领土变更;美国的主要目的是使苏联实践对日作战的诺言,并确立自己在战后的霸权地位。
会议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即从7月17日至25日,共召开了9次会议;此后因等待英国大选结果而休会两天;到7月28日丘吉尔下台后,艾德礼以英国新首相身份参加会议,新的外交大臣贝文也随同到会。会上重点讨论了波兰和德国问题。大战期间,盟国已开始议论如何防止德国再度侵略。美国有些人提出消灭、分割等多种方案。但会上,美英都已不再主张分割,而同意把德国当作一个统一体加以处理。会议决定战后对德国实行非军国主义化,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消灭垄断集团等。这只是对德管制的政治原则,会议就对德国的经济原则争论得非常激烈。苏联希望确定赔偿的具体数额,并从经济上防止军国主义复活。美英想扶植德国,以对抗苏联,并防止德国因贫困而出现革命形势。在对德经济政策中,赔偿占有重要地位。苏联坚持雅尔塔会议上的提案,英国反对,并提出了应从各自的占领区索取赔偿的原则。苏联认为苏占区是农业区,且破坏严重,而主要经济区与军事工业都在西方占领区,苏联应从西方占领区取得一定的赔偿。谈判涉及应为德国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留下多少东西的问题。美国主张德国的出口能力应首先用来支付得到批准的进口的需要,剩余部分才可考虑用于赔偿。苏联则强调它在战争中损失严重,国外贷款无望,坚决主张德国应先完成赔偿任务,然后量力进口。美英指责苏联不关心德国人民生活,苏联指责美英不关心苏联的恢复。另外,美英想借赔偿问题让苏联在波兰西界问题上让步,而斯大林则表示宁可不要赔偿,也不在边界问题上让步。在各方亮出底牌之后,有关赔偿问题的争论停止下来,成了又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至此,会议开了近两周,在波兰西界和德国赔偿这两个问题上陷入了僵局,会议已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关键时刻。
为了不使会议陷于破裂,美国采取了主动妥协的步骤,苏联也作了一些让步,因而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局面。公报对有秩序地从波兰等地遣返德国居民问题作了规定,并指出波兰西界的最后划定留待和会解决。而就德国赔偿问题争论的最后结果是,“苏联所提之赔偿要求,将以迁移德境苏占区物资及适当地在国外的德国资产满足之”,“美国、英国以及有权获得赔偿之其他国家之赔偿要求,将自西方区域以及适当地在国外的德国资产予以满足”。此外,苏联还从西方占领区所拆迁的德国工业设备中,无偿获得10%,另用粮煤交换15%。
会议在对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承认上也达成了协议。三国同意,在最近的将来根据当时的情况,在可能限度内,分别考虑与芬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匈牙利建立外交关系;应伊朗国王要求,在德国投降后,苏、英至迟6个月后撤军,斯大林同意先从首都撤军,其他地区待对日战争结束后再议。关于1940~1945年被西班牙占领的丹吉尔,会议决定应确立包括苏联参加的国际共管。但对苏联提出的关于黑海海峡的《蒙特勒公约》应予以修改,并应以武力保证黑海海峡的贸易航行自由和安全的要求,英国却并不响应,杜鲁门则别有用心地针对苏、英提出了多瑙河和莱茵河的自由通航问题。关于黑海海峡和多瑙河问题都未取得任何进展,议定书只提到了同意修改《蒙特勒公约》。会议还讨论了一系列与欧洲和世界局势有关的问题,如奥地利问题、叙利亚和黎巴嫩问题、国际托管某些领土问题等。
波茨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三国首脑间的最后一次国际会议。由于战争接近尾声,与会国考虑更多的是本国的利益问题,所以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分歧与矛盾日趋明显。新上台的美国总统杜鲁门承认美国参加波茨坦会议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尽管苏联已经答应对日宣战,但美国坚持背着苏联起草经英国同意并邀请中国参加的《美中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公告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履行《开罗宣言》,苏联于公告发表当天才收到文件副本。苏联要求把公布日期推迟3天,遭到拒绝。后来,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宣布同意美、中、英《波茨坦公告》。通过三国间的斗争和妥协,波茨坦会议终于达成了一些协议,如会议通过了两个主要文件,一是《柏林会议公报》,一是《柏林会议议定书》。两个文件都经三国首脑签署,维持了盟国间的暂时团结,巩固了欧洲各反法西斯国家、特别是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的胜利果实,加速了日本的败降。此次会议之后,美英同苏联的关系日趋紧张并开始恶化,双方的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在日本投降后,美国更加肆无忌惮,不顾《波茨坦公告》的有关规定,悍然走上了包庇战犯、复活军国主义的道路。波茨坦会议是美英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合作的终点,也是他们之间新矛盾开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