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之路上找寻口实,吞并琉球:中日《北京专约》(1874年)
19世纪中期,日本还是一个封建割据的保守国家。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禁止外国的传教士、商人与平民进入日本,甚至禁止制造用于远洋航行的船只。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佩里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和进行贸易,从而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大门。随后,日本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德川幕府也因此受到日本社会的讨伐。一批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进行全盘西化。
1868年,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走上工业现代化道路。在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学习欧美技术;社会生活上,向欧洲靠拢,大力发展教育。通过改革,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军国主义道路也变成了这个资源贫乏的岛国的选择。从此以后,日本将对外扩张确定为基本国策,其贪婪的目光盯向了琉球、朝鲜、中国台湾。
地处日本西南部的琉球群岛在明清时代一直是中国的属国,其历代国王都以进贡的方式与中日两国展开贸易。1871年,琉球群岛的渔船遇浪漂流到台湾,琉球渔民与台湾高山族发生冲突,有50多人被劫杀。日本利用此事乘机侵吞原为中国藩属的琉球岛。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封琉球国王为藩王,打下侵台基础。1873年,日本使臣来京与清朝总理衙门交涉。中国代表严正指出,两岛都属于中国领土,此案不容外国干涉。日本否认台湾东部在中国版图之内,自此蓄谋武力占领台湾。1874年5月,日本以此事为借口派兵3000入侵台湾,遭到高山族人民顽强抗击,清政府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海陆军增援,全面布防。日军在浪乔登陆后被台湾高山族军民击败,退踞龟山,转而诉诸外交手腕,请英、法、美3国公使出面调停。在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压力下,10月1日,清政府派恭亲王奕訢与日本特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签订条约,史称中日《北京专约》。条约共3款,另附会议凭单一件。主要内容:日本从台湾退兵;中国付抚恤银10万两,赔偿日本在台所有修道、建房等银40万两;中国承认日本此次侵台为“保民义举”。中国作出的让步给日本此后正式兼并琉球以口实。
条约签订后,日本加紧侵略琉球,强迫它与中国断绝关系。1879年4月,日本正式吞并琉球,将其改名为冲绳县。“二战”后期,美军登陆冲绳,打败日本守军。战后直至1972年,因战略位置优越,冲绳由美军直接管辖。1972年5月15日,美国将冲绳的行政权交给日本,但仍留有驻军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