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糊之下有玄机,刺激日本吞并整个中国大陆:《淞沪停战协定》(1932年)
1932年1月18日,在日本上海驻华使馆的刻意安排下,几名日本人与中国工人义勇军发生冲突,随后,日本趁机扩大事态。1月27日,日本驻沪总领事馆向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提出:禁止华方排日行动;停刊民国日报;解散义勇军;取消抗日救国会及反日团体。同时,一支约6000人的日军集结上海,进行武力要挟。
面对日本人的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竟然全部照办。但即使这样也不能阻止久存于日本军国主义者心中的侵华念头。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在上海闸北向中国驻军进攻,发动一·二八事变。驻沪的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等爱国将领的指挥下,奋起反抗。全国各界人民积极支持第十九路军抗战,上海人民组织义勇军、运输队、救护队等支援前线。迫于全国的抗日救国形势,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治中率所部第八十七、八十八两师参加淞沪抗战。经过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日军死伤万余人,不得不继续增兵。
但是,国民党政府此时却无战斗到底的决心,在2月中旬便企图收兵,与日本妥协。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密令海空军不得参战,并拒派援军赴沪。在上海抗日的中国军队在日军优势兵力进攻下,处境日益困难。3月初,日军在江苏太仓、浏河附近登陆,迂回中国军队后方,中国军队被迫从上海的江湾、庙行、闸北等地撤退。
3月4日,英、美、法等国从自身利益考虑,呼吁中日停战。3月14日,在英国公使蓝普森的斡旋下,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与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郭泰祺在英国领事馆内举行会谈,英、法、美、意4国公使列席了会议。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的主要内容有:双方自《协定》签字之日起正式停战,并在上海周围停止一切敌对行动;中国军队和日本军队分别撤至规定区域;设立共同委员会,由中日双方及“友邦”代表组成,以监督协定执行;等等。
仅从字面上看,《协定》并无明显的类似割地赔款等屈辱性内容。但是,它的一些含混不清的规定却正反映出日本觊觎中国领土主权的真实动机。按照《协定》,日本在上海的许多地区获得了长期驻军的权力,而中国军队反不能留驻上海。因此,可以说,《协定》并未使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有丝毫收敛,反而更加刺激了它吞并整个中国大陆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