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大东方危机的酿制:《第二次伦敦协定》(1841年)
1831年11月,埃及进攻土耳其。面对严重威胁,土耳其不得不向国外寻求援助。但是,当时的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出于各自不同的考虑,纷纷拒绝了土耳其的请求。在这种情况下,当沙俄向其大献殷勤的时候,绝望中的土耳其只能接受俄提供的一切援助。土耳其也清楚,此举实际上是在引狼入室。1833年,俄国军舰进入土耳其海峡。然而,俄国的“保护”并没有起到多少效果,土耳其最终还是屈服于埃及的要求。
俄国军舰在土耳其海峡的驻扎,引起英法两国的震动。两国主动介入土埃争端,并促使争端得到平息。1833年5月9日,土耳其作出让步,与埃及签订了《屈塔希亚协定》。《屈塔希亚协定》签订以后,俄国本该撤离。但是沙皇尼古拉一世却另有打算。1833年5月18日,他派遣自己的侍从武官长奥尔洛夫来到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进行外交活动,并诱骗土耳其同意了他事先拟就的一项俄土协定——《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7月8日,土耳其在这个协定上签了字。根据条约,俄土两国结成防守同盟,土耳其受俄国海陆军的保护。同时,土耳其政府必须同意封锁达达尼尔海峡,即不让外国军舰以任何借口开进海峡。该条约的签订,既大大加强了俄国在近东的势力,又极大地钳制了英国和法国。所以,当欧洲列强获悉这一消息以后,惊恐异常,尤其英法两国更是坚决表示反对。为了使沙皇瓜分土耳其的计划成为泡影,列强围绕着土埃争端,进行了一次尔虞我诈的角逐。
1839年4月,土耳其为了报复埃及,发动了第二次土埃战争。但战争结果却是土军大败。看到土耳其已濒临崩溃的边缘,列强争相予以干涉。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曾一度以单独控制土耳其作为主要目标,但第二次土埃战争之后,他决定用欧洲列强全部加入的协定来取代俄国的《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以控制土耳其。为此,他呼吁召开伦敦会议。但法国一直力图控制埃及,因此,它对伦敦会议持反对态度。沙皇察觉到英法间尖锐的矛盾,决心利用这种分歧,来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1839年12月,沙皇表示俄国已同意英国的建议,不仅愿意和英国达成协议,甚至打算放弃《温加尔—伊斯克列西条约》。但同时,他提出条件,就是协议必须撇开法国。帕麦斯顿在1840年7月初正式作出答复,同意俄国的建议和条件。7月15日,英、俄、普、奥4国和土耳其缔结解决近东事件的条约,即《第一次伦敦协定》。
由于《第一次伦敦协定》把法国排除在外,法国政府异常恼怒,准备以武力对付同盟。形势的发展让沙皇兴奋不已,他更加积极地开展外交活动,希望将反俄同盟变成彻底的反法同盟。但是尼古拉一世错误估计了反法同盟的永久性。实际上,英俄矛盾大于英法矛盾。当双方冲突过去之后,法国与英国又站在了同样的立场上。1841年7月,法国参与了《第二次伦敦协定》的签署。按照协定,俄国不但失掉了在达达尼尔海峡上的特权,而且丢掉了单独干涉土耳其内政的权利。《第二次伦敦协定》虽然缓解了1839~1841年由土埃冲突引起的东方危机,却没有解决东方问题。英俄矛盾、法俄矛盾依然存在,并酝酿着更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