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联软弱无力的充分暴露:《布宜诺斯艾利斯停战协定》(1932~1935)

国联软弱无力的充分暴露:《布宜诺斯艾利斯停战协定》(1932~1935)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国于1919年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会上,与会国家签署了《国联盟约》,正式成立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的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以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在其兴盛阶段,成员国曾一度达到58个。“二战”后,联合国取代了国际联盟。在国际联盟(简称国联)存在的26年时间里,它协助调解了一些国际争端,参与处理了一些国际问题,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尽管国联宣称以“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和平和安全”为目的,但事实上它只是英、法等国把持下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工具。所以,它不可能制止侵略,在处理争端上也难有较高的权威。30年代在解决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的冲突中,国联就暴露出自身的弱点。

1932年6月15日,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发生战争。战争的起因缘于位于南美大陆中部的查科地区的归属问题。查科分为南查科和北查科,南查科处于阿根廷境内,北查科地处玻利维亚和巴拉圭之间,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由于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独立时并未在北查科划定明确的国界,因此,两国间一直对该地区有领土争议。20年代末期两国发生过两次军事冲突。1930年4月,在调查与调解委员会(1929年3月在华盛顿成立,成员包括玻利维亚、巴拉圭、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乌拉圭和古巴)的斡旋下,两国缔结了临时停战协定,并恢复了战争期间断绝的外交关系。

但是调查与调解委员会并没有彻底解决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之间的矛盾。于是,在1932年,两国再度交火,并迅速发展为一场全面战争,引起世界的瞩目。面对严峻局势,国际联盟理事会主席于1932年7月29日和8月1日发出呼吁,要求两国与美洲有关国家展开合作,接受调解。8月3日,美国和除玻、巴两国之外的所有拉丁美洲国家共同发表宣言,要求两国把争端提交仲裁。

然而,在战场上暂时取得优势的玻利维亚却持强硬立场,巴拉圭也与玻利维亚针锋相对,并发动反攻,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在接连失利之后,10月25日玻利维亚被迫同意进行停战谈判。伴随着缓慢的谈判进程,双方的军事行动并未停止。12月19日,谈判破裂,随后战争进入更加激烈的状态。此时的国联不得不加紧实施调解计划。1933年11月间,国联决定由西班牙、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墨西哥代表组成的5人委员会赴玻利维亚和巴拉圭进行调解。次年5月,国联按照5人委员会的建议,要求各会员国对两国实行军火禁运。同时,美国也采取了相同的措施。但是这仍未能阻止战争。1934年11月24日,国联再次向玻利维亚和巴拉圭发出停火呼吁,遭到巴拉圭的拒绝。国联加强对巴的军火禁运以示惩罚,旋即,巴拉圭宣布退出国联。

在近3年的战争中,国联费尽心力谋求实现玻巴两国间的和平,始终未能如愿。而在此期间,6个美洲中立国(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乌拉圭、美国)虽然也为平息两国间的战火而积极活动,但收效不大,只是在玻利维亚与巴拉圭两国筋疲力尽、无力再战以后,6国才作了一些调解工作,促成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停战协定》的签订。停战协定走过的艰难曲折的过程,反映出国际联盟的软弱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