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惠及任何一方的协定:英法百年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条约(1337~1453)

未惠及任何一方的协定:英法百年战争中签订的一系列条约(1337~1453)

由于英国“金雀花王朝”的建立者为法兰西公爵,所以历代“金雀花王朝”的英国君主,理论上都是法国臣民。在大部分官员都为法国贵族的英国,本土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对法国人的憎恶越来越深。英国痛下决心,要摆脱与法国的君臣关系,平等地与法国对话。

中世纪,英国诸王通过与法国的一系列联姻活动,均成为法国诸王大片领地上的主要封臣。12~13世纪,法国国王逐渐夺回部分被英王占领的土地。1328年,因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家族的腓力六世继位,之前已提出享有全部法兰西王国继承权要求的英王爱德华三世以卡佩王朝前国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资格,争夺卡佩王朝继承权。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并派兵占领耶拿,战争遂由此发起。战争从1337年一直持续到1453年,是世界史上最长的战争,前后时断时续进行了100余年,故称为“百年战争”。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分为4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337~1360)中英军不断获胜。1340年英国海军在爱克留斯港打败法国海军,控制英吉利海峡。在1346年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国新型步兵的弓箭手战胜两倍于己的身披重甲的法国骑兵,翌年英军占领战略要地加莱。1356年英军在普瓦提埃再败法军,法王约翰和他的幼子腓力以及17位伯爵成为阶下囚,法国太子查理监国摄政。1360年英法签订了《布勒塔尼和约》,法国同意割让亚奎丹地区大部,以300万克朗赎回法王约翰。1364年查理即位后,整顿财政,发展军备,重振国力。1369年法国宣告废除屈辱的《布勒塔尼和约》,英军随即入侵,百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1369~1396)。法军接连发动攻势,收复大片失地,1380年英军被迫停战,英王仅保留加莱等几个法国沿海城市。以后法国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各地起义相继爆发,英军趁机在诺曼底登陆,开始百年战争的第三个阶段(1415~1420)。1415年10月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重创法军,1420年法国被迫接受丧权辱国的《特鲁瓦条约》。条约规定,法国成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法国除割让大片领土外,还承认英王亨利是法国的摄政王和法王查理六世的王位继承人。

1428年,英军乘胜挺进奥尔良,百年战争最后阶段(1428~1453)到来。奥尔良是通往法国南部的咽喉,能否守住该城关系到法兰西民族的生死存亡。战争对于法国来说,已变成反侵略的正义的卫国战争,而令人惊叹的是领导这场奥尔良保卫战的却是一个农家姑娘贞德。贞德出生在法国北部香槟与洛林交界处的杜列米村,从小就开始了牧女的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她逐渐成长为一个性格坚强、不怕困难、敢于斗争的少女。当法国受到英国的侵略面临亡国的危难时刻,贞德挺身而出,3次求见法王查理七世,陈述她的救国大计。1429年4月,法王查理七世授予贞德“战争总指挥”的头衔,命其率领4000人的军队向英军发动猛烈攻击,英军难以抵挡,四散逃窜,奥尔良之围遂被解除。

1428年,英军进攻奥尔良

奥尔良战役的胜利,扭转了法国在整个战争中的危难局面,从此战争开始朝着有利于法国的方向发展。随后的日子里,在贞德的带领下,法军迅速收复北方众多城市。然而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眼前之时,贞德不幸落入敌人手中,被英国人活活烧死。“奥尔良姑娘”贞德作为法兰西民族的优秀儿女,在抗英斗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英雄的凯歌。在贞德爱国热情的鼓舞下,法国人民积极投入抗英斗争。1436年巴黎起义群众为查理七世打开首都大门,英国占领的领地、城市相继为法军光复。1453年10月法军收复除加莱以外英国在法国境内的所有领地,百年战争以法国胜利宣告结束。百年战争虽给法国带来严重破坏,但却促进了法兰西民族的觉醒,为法国政治统一和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英国在百年战争中的最后失败,使其大封建主失去了向外掠夺土地财富的希望,封建主内部争斗趋于尖锐,加速了其封建内战——玫瑰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