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了德国大规模扩建海军的绿灯:《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

打开了德国大规模扩建海军的绿灯:《英德海军协定》(1935年)

1932年2月2日,国联主持的裁军会议在日内瓦开幕,德国代表团在会上提出“军备权利平等”的要求,并建议把《凡尔赛和约》中对德国军备数量和质量的限制普遍推广到所有的国家。对于这样的无理要求,各国代表完全可以拒绝,但是,为着各自的利益,各国竟然同意了德国的建议。1932年12月11日,英、美、法、意、德5国代表举行会议,确认裁军会议的目的在于缔结一个公约,应允许德国“在将为一切国家提供安全的体系中享有平等权利”。

1933年3月16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提出了一个裁军公约草案。根据草案,德国获许在5年内获得与法、意、波等欧洲国家同等的兵额——20万陆军部队。法国除了要求把5年期限改为8年外,原则上同意该草案,美国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德国还是不满足,同年4月,它要求不把各种“半军事化的新编部队”包括在公约草案所规定的20万人之内;9月,又要求西方列强同意其军队人数为30万。西方各国再也无法满足德国的胃口了。德国政府于是于10月14日从日内瓦召回了自己的代表团,宣布退出裁军会议,并于10月19日宣布退出国际联盟。德国的这一举动使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法国一方面建议国联讨论由于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而造成的局势,一方面倡议在意大利的斯特莱沙召开一次法、英、意三国首脑会议。斯特莱沙会议于1935年4月举行,参加会议的有英国首相麦克唐纳和外交大臣约翰·西门、法国总理弗兰亭和外长赖伐尔、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和首相府秘书长阿洛伊西。会后发表了联合公报,对德国单方面违反《凡尔赛和约》表示遗憾,并表示英、法、意三国政策的目的,就是在国际联盟机构下,“集体维护和平”。三国一致同意,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方法,反对“危及欧洲和平的单方面违反和约的行为”,并将为了这一目的而采取“密切真诚的共同行动”。

1935年3月,希特勒在柏林与英国外交大臣西门及掌玺大臣艾登等谈判《英德海军协定》

英国一方面同意参加斯特莱沙会议,讨论针对希特勒单方面废止《凡尔赛和约》军事条款的冒险行动所应采取的措施,一方面伺机与德国勾结。1935年3月24日,英国派外交大臣约翰·西门和掌玺大臣安东尼·艾登赴柏林与希特勒会晤。会谈中,希特勒提出德国的海军将“满足于”拥有相当于英国海军舰队35%的吨位数,并确定双方于5月份就此问题进行谈判。6月18日,双方以换文的形式,签订了《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德国舰队可以拥有相当于英国海军35%的军舰和45%的潜水艇。按此协定,德国军舰的吨位可以达到42万吨,而当时德国的吨位数只有7.8万吨,也就是说按照当时德国的造船能力,它要开足马力大干10年,才能达到这个数目,至于潜艇就更不用说了。然而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国拥有的潜水艇只比英国少1艘。虽然英国舰船的总吨位数比德国的多,但其力量是分散的。而德国的舰队集中在欧洲,其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附近的舰队。大战期间,英国损失了4000艘船只,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被德国潜水艇击沉的,这也是英国咎由自取的结果。英国《工人日报》评论指出:“英德之间签订的海军协定,是一种战争协定。这是对正在争取和平力量的蓄意打击。这个协定不是走向限制海军军备的道路,而是向扩军备战的道路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