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由内陆国家向濒海强国扩张:《尼什塔特和约》(1721年)
波罗的海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从其西部经丹麦和北海可抵达西欧和大西洋,重要的战略位置使它一直成为周围各国争夺的目标。而对于俄国来说,由于从波罗的海可以十分方便地到达西欧,因此,夺取它的出海口更是长期以来的国策。
彼得一世上台以后,加紧谋划对波罗的海出海口的获取。当时,俄国的头号敌人是欧洲军事强国之一的瑞典。与之相比,俄国在军力上有很大的差距,单靠本身力量很难战胜强大的对手。为此,彼得在确定对瑞典的作战方针之后,便决定利用瑞典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组成北方同盟。1699年11月,在俄软硬兼施之下,萨克森(即萨克森选侯国,出自1356~1806年间神圣罗马帝国中一个独立的世袭选侯)与俄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反对瑞典的同盟条约。之后,俄国又与丹麦确立了联盟关系。这样,包括俄国、萨克森和丹麦的“北方同盟”正式形成。
1700年7月,俄国与土耳其停战,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和约》。随即,俄国于8月7日向瑞典正式宣战,北方大战由此爆发。然而就在大战开始后的第二天,先期行动的丹麦由于在与瑞典的交锋中败北,不得不签订和约,并退出了“北方同盟”。于是,瑞典集中力量进攻俄国和萨克森。在同年11月的纳尔瓦战役中,俄军大败。瑞军转而将进攻矛头指向萨克森军队,但很快陷入长达6年的战争泥潭。乘此机会,彼得实施了政治、经济尤其是军事方面的改革。到1708年,俄国的总兵力已远远超过了瑞典。
1708年也是北方大战进入决定性阶段的一年。瑞典军队在国王率领下攻入俄国。但由于深入俄领土,补给困难,瑞军的进攻屡屡受挫。1709年7月8日,俄瑞双方展开决战。瑞典投入3万正规军和4门大炮,俄国投入4.2万正规军和72门大炮。在兵力火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俄军很快就击溃瑞军,取得了全面胜利。随之,俄国与波兰、丹麦恢复了盟友关系,并强迫一些小国加入同盟。
“北方同盟”的扩大,以及瑞典在军事上的连连失败,为俄国赢得北方战争打下了基础。1714年夏,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全歼了瑞典的特遣舰队。看到局势发生变化,各列强纷纷转移立场。1717年,瑞典原来的盟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普鲁士签订了《阿姆斯特丹条约》,结成了防御同盟。而英国则积极挑唆,又瓦解了“北方同盟”。在外交斗争交织的状态中,军事斗争未曾停止。1720年,俄军又取得一系列胜利。在巨大的压力之下,瑞典国王被迫同意谈判。1721年4月,在芬兰奥兰群岛的尼什塔特,俄瑞代表举行和谈,8月30日签订了《尼什塔特和约》。持续21年之久的北方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尼什塔特和约》共24条,另有1项单独附约。条约以法律形式确认,波罗的海出海口及其沿岸地区归属俄国。因《尼什塔特和约》,俄国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欧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