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矛盾的加剧:《伦敦和约》(1913年)

巴尔干半岛矛盾的加剧:《伦敦和约》(1913年)

北非的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是土耳其帝国的属地,对于意大利侵略北非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长期以来,意大利一直觊觎这两个地区。1911年9月,在法国、俄国、德国、奥匈帝国和英国的授意和纵容下,意大利向土耳其公开挑衅,战争随即开始。10月5日,意军占领的黎波里及其沿海据点。在意军的攻势面前,土军节节败退,被迫提出议和。1912年7月,双方在瑞士的洛桑开始谈判。经过几个月的拖延,于10月18日签订了《洛桑和约》。和约使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沦为实际上的意大利殖民地。

土耳其在战争中的失败,为巴尔干半岛的民族解放斗争创造了有利的局势。俄国为了削弱土耳其以占领黑海海峡,竭力支持巴尔干国家建立反土联盟。英国同意俄国的政策,认为建立一个受俄国控制的联盟利于英法俄三国对抗德国及其盟国。与此相反,德国和奥匈帝国则支持土耳其。

1913年2月在加利波利登陆的土军被保军击退

1911年4月,巴尔干国家建立反土联盟的谈判在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之间进行,俄外交当局秘密参加了谈判。经过反复磋商,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在1912年3月13日签订了《塞保同盟条约》。对于此项条约,英法明确表示赞成,法国还向保加利亚提供了贷款。同年,希腊和保加利亚也举行了联盟谈判,英国参加了谈判。双方于5月16日签订了《希保防御同盟条约》。此外,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也做了口头的同盟约定。这样,由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门的内哥罗4国组成的巴尔干联盟形成。

巴尔干联盟形成后,于1912年秋向土耳其政府提出在马其顿实行彻底改革的要求;8月14日,保加利亚向土耳其发出最后通牒;9月18日,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决定对土发动战争;10月,门的内哥罗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先后向土耳其宣战。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土军从一开始就处于兵力上的弱势,且被三面包围,抵挡不住敌人的凌厉攻势,到10月底,土军全线崩溃。11月3日,土耳其求和。12月3日,在列强的提议下,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缔结停战协定。17日,交战国和平谈判及英、法、俄、德、奥、意大使会议在伦敦同时召开。由于有列强的支持,双方各不相让,和谈破裂。1913年2月3日,巴尔干联盟和土耳其之间又起战端,迅速败溃的土耳其再次求和。5月,伦敦和谈恢复。5月30日,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伦敦和约》出台。根据和约,土耳其将其几乎全部欧洲领土交还巴尔干联盟,只保留首都伊斯坦布尔附近和黑海海峡沿岸不大的地区。和约虽然将土耳其的势力赶出了巴尔干,但是却为俄、奥匈等国插手该地区的事务提供了契机。因此,巴尔干地区由于民族矛盾、领土矛盾以及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相互交织而变得更加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