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奠定尊严的基础,平等前提下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实力奠定尊严的基础,平等前提下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1689年)

早在远古,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栖息于黑龙江流域,休养生息,繁衍后代,留下文明的印记。唐朝时期,该地区被纳入中国版图,成为泱泱华夏的组成部分。从此以后,它一直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到17世纪40年代,黑龙江流域周边,东起鄂霍茨克海,西到贝加尔湖,包括外兴安岭以南和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属于清朝的统治范围。中国毫无争议地拥有该地区的主权。然而,充满野心的近邻罔顾事实与道义,暗中将贪婪的目光投向此处。从17世纪中叶开始,这一地区变得不再平静。已发展成军事封建帝国的俄国在推行“世界性侵略体制”的过程中,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了黑龙江流域。

1643年夏,一伙俄国匪帮闯入了黑龙江北岸精奇里江一带,拉开了俄国入侵的序幕。随后,俄国人频频窜犯中国领土。到17世纪晚期,俄国人的侵略范围不仅包括黑龙江上游,而且扩大到其中下游地区和额尔古纳河东岸。殖民者每到一处,便横征暴敛,强取豪夺,如遇到拒绝,便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当地居民对这群凶残的魔鬼恨得咬牙切齿。1673年,沙俄侵略军再次侵入我黑龙江流域,占领了雅克萨城。清政府多次抗议无效,决定出兵反击。从1676年起,清政府开始全面加强东北边防,作好抗击俄国武装入侵的准备。年轻干练的康熙皇帝总结多年边防斗争的经验教训,认识到俄军之所以敢于屡犯边境,原因是我黑龙江一带没有驻兵,每次从宁古塔长途出兵反击,都因“积储不足”而中止。于是,康熙帝决定加强黑龙江一带的防御,命宁古塔将军巴海派兵1500人进驻援库、呼码,筑墨尔根城、齐齐哈尔城,作为反击作战的出发基地;制造战舰560艘、大型运粮船110只,加强了水军和后勤运输能力;鉴于以往作战多因粮储不足而不能持久,除组织部队一面备战、一面屯垦外,还大量筹集军粮,并且在辽河、松花江各大渡口建立粮站,在瑷珲至吉林1340里的陆路上建驿站19个,每站设30人,马30匹,牛20头,配备若干向导。与此同时,又派兵割掉雅克萨附近的庄稼,令外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的贸易,以困惫和封锁入侵的俄军。

1681年至1683年间,清政府3次派使者到中国被占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要求俄国人退出中国边境。可是,狂妄的俄国人非但不予答复,反而蓄意扩大侵略。这种情况下,康熙皇帝于1685年2月谕令中国军队分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

经过周密谋划,并派侦探详细查明敌情和通道等情况之后,清王朝命都统朋春等率军1.5万人水陆并进,于5月抵达雅克萨城下,向敌军发起了进攻。侵略者伤亡甚众,被迫撤走。清军平毁了雅克萨城。6月,俄军投降。清军在烧毁敌人所建城堡之后,退回到瑷珲等地。不久,俄国殖民者卷土重来,重新占据了雅克萨。清王朝令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与副都统郎坦率兵8000兴师讨伐。1686年夏,清军将雅克萨城四面包围。由于城堡坚固,清军久攻不下,便采取挖壕立垒、切断水源的办法,置敌于坐以待毙之境。侵略者被围困近一年的时间,几番突围均遭击败,其头目托尔布津中弹毙命,很多士兵战死病死。到1687年春,826名俄军只剩下60人,俄国不得不派人去北京求和,并商谈谈判事宜。

1688年5月30日,由领侍卫内大臣索额图、都统公佟国纲等人组成的清朝使团从北京出发,途经居庸关、张家口、归化城,到7月进入喀尔喀蒙古地区。但由于正值噶尔丹叛乱,使团只好折返北京。1689年6月30日,清政府的第二次谈判使团出发,于7月31日抵达石勒喀河南岸扎营,与尼布楚城隔河相望。俄国使团也于8月18日到达尼布楚。8月22日至9月7日,中俄两国代表在尼布楚举行正式谈判。9月7日,双方签订了著名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北以格尔必齐河沿外兴安岭至海为界,岭南属中国领土,岭北归俄国管辖;西以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以南属中国,河以北属俄国;介于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地区的归属双方待议。(2)拆毁俄国人在雅克萨所建城障及其在额尔古纳河南岸的房舍,俄国居民返回俄境内。(3)过界往来必须持有护照,持护照者也可进行贸易。根据条约规定,中国收回了被沙俄侵占的一部分领土,同时将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归俄国。

作为中俄在平等基础上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不仅从法律上肯定了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和乌苏里江流域是中国的领土,而且遏制了俄国对黑龙江地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给中国的东北边疆带来了较长久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