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贡比涅停战协定》(1918年)
1914年,奥匈帝国开始执行它侵占塞尔维亚的计划。6月28日,奥匈在波斯尼亚进行军事演习,蓄意向塞尔维亚挑衅,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亲自指挥演习。消息传出后,塞尔维亚人愤慨异常,其民族主义的秘密组织“黑手会”决意刺杀斐迪南大公。当日上午10时左右,斐迪南大公在演习结束后,偕妻子访问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当车队行至市内的麦肯雅桥时,潜伏在这里的“黑手会”成员加布里诺维奇掷弹炸车,但未成功。不久,在斐迪南大公参加完市政厅欢迎会后的返回途中,埋伏在弗郎茨·约瑟夫大街的另一位“黑手会”成员普林西普向王储夫妇开枪,斐迪南和妻子均中弹身亡。这一事件立即引起帝国主义列强的关注,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7月23日,奥匈在德国支持下向塞尔维亚兴师问罪;28日,奥匈对塞宣战;30日,俄国总参谋部发布全国总动员令,支持塞尔维亚;8月1日,德国对俄宣战;同日,俄国宣布参战;随后,法国、英国、奥匈相继宣战;10月29日,土耳其也加入战团。一场以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为一方和以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为另一方的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就此爆发。
在大战的主战场欧洲共有3条战线:西线是英法对德战场,东线是俄对德奥战场,南线是奥匈对俄国与塞尔维亚战场。整个战争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在1914到1915年的第一阶段中,法国于9月挫败了德军对西线的闪电式进攻,东线在年底进入对峙状态,南线直到1915年10月始终保持沉寂局面。1915年,大战进入第二阶段。德国调整进攻重点,将优势兵力转向东线的俄国。击败俄军之后,德国转向西线,但在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中攻势受阻。1916年7月,德军在索姆河战役中败于英军。1917年,战争进入第三阶段,交战双方虽各有胜负,但都已筋疲力尽。
而与此同时,战争造成各国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1917年2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11月7日,彼得格勒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1月8日,苏维埃政府发布《和平法令》,建议各交战国缔结和约,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1917年12月15日,苏维埃政府同德奥签订停战协定,次年3月俄国接受了德国提出的苛刻条件,同意在《布勒斯特和约》上签字。俄国从战争中的退出,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
协约国代表与德国代表在贡比涅签订停战协定
正值俄国面临二月革命并有迹象退出战争的时候,美国却在考虑放弃“中立”原则,加入战局。总统威尔逊为了获得国内群众的支持,打出各种幌子,以使自己师出有名。1917年4月6日,美国政府正式对德国宣战。但是直到俄德签订《布勒斯特和约》、东线战场结束战斗之后,大批美军才开赴欧洲参战。美军的加入,使协约国力量大增。到1918年7月以后,双方力量对比上,协约国已占压倒性优势。
1918年3月到7月,德在西线倾其全力发起4次攻势,但都未得手。8月8日,协约国军队发动反攻;9月,协约国在各战场展开全面进攻;9月14日,协约国以优势兵力向保加利亚发起攻击,一星期后,保加利亚投降;9月29日,保加利亚与协约国签订《萨洛尼卡停战协定》。之后,在协约国军队的强大攻势面前,土耳其军队也节节败退。10月30日,土耳其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的投降,使奥匈帝国身陷绝境。而1918年10月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先后独立,更加速了它分崩离析的过程。1918年11月3日,奥匈政府宣布向协约国投降。至此,同盟国中只剩下德国仍在孤军奋战。威廉二世看到大势已去,想通过求和来获得喘息的机会,但这时革命之火已燃遍全国。1918年11月4日,基尔港海军起义,成立了苏维埃;11月8日,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全部德国政权落到苏维埃手中;9日,柏林工人在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领导下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11日,德国正式投降,德国代表在《贡比涅停战协定》上签字。13日,苏俄宣布废除《布勒斯特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贡比涅停战协定》的签订为欧洲带来喘息的机会,直到下一次更加剧烈的风暴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