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拢俄目的的落空:《俄德波茨坦协定》(1911年)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在巴尔干半岛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们与塞尔维亚连在一起,是通往亚得里亚海和爱琴海的必经之路。从1878年起,奥匈帝国在两州主权仍归土耳其的前提下占领了波、黑。但奥匈帝国并未就此满足,为了建立在巴尔干的霸权地位,以便与俄国抗衡,它一直妄图彻底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进入20世纪,奥俄两国的矛盾更加尖锐。
1903年,塞尔维亚发生政变。政变后的新政府奉行亲俄政策,引起奥匈帝国的不满。从1905年到1907年,奥匈帝国提高进口税,对塞尔维亚市场造成了沉重打击。1908年,它又宣布修建一条旨在封锁塞尔维亚的铁路,此举遭到俄国的强烈反对。但刚刚与日本结束战争的俄国,尚未从惨败中缓过劲儿来,苦于不能动用武力,因此它也宣布修建铁路,为塞尔维亚提供一个出海口,抵消奥匈铁路的作用。
恰在此时,土耳其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奥匈害怕波、黑通过自由选举与塞尔维亚合并,决定先发制人。考虑到以武力对付俄国并不可取,奥匈外交大臣爱伦塔尔决定用外交手段实现其吞并波、黑二州的计划。于是,他向俄国政府提出,只要俄国同意奥匈吞并波、黑,奥匈则对俄国修改黑海海峡规定的要求表示支持,这一建议恰与俄国夺取伊斯坦布尔和黑海海峡的图谋不谋而合。9月,俄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与奥匈代表在奥地利的布何劳城举行谈判,并签订了一项秘密协定,即《布何劳协定》。协定规定:俄国同意奥匈吞并波、黑,奥匈支持黑海海峡向俄国军舰单方面开放。
双边协定的实施不能离开各大国的首肯。俄国先后向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征询意见。德、意表示有条件的支持,英国和法国持反对意见。由此,俄国的阴谋流产。而就在这时,奥匈帝国在未通知俄国的情况下提前采取吞并行动,激起波、黑两州人民的强烈抗议,并导致奥匈与塞尔维亚间的剑拔弩张。奥匈帝国的举动令俄国异常恼火,它转而支持塞尔维亚向奥匈开战。而德国则坚定地站在奥匈的立场上。双方紧张对峙,一场严重的危机在波斯尼亚出现了。
波斯尼亚危机发生以后,形势日益紧张,到1909年的1至3月,对立双方已站到了战争的边缘。在这紧急关头,先是俄国露出“庇护”南斯拉夫民族的虚伪面孔,采取了退缩政策。接着,在德国的斡旋下,土耳其与奥匈帝国于1909年2月达成协议,土耳其以250万英镑的代价放弃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名义上的主权。南斯拉夫人民成为列强刀俎下的鱼肉,被其任意宰割。
取得胜利的奥匈帝国得意之余,开始向俄国和塞尔维亚兴师问罪。就在这时,英国和法国相继放弃了对俄国的支持。陷于孤立无援地步的俄国和塞尔维亚不得不屈服,同意奥匈帝国对波、黑的吞并。以此为结局,波斯尼亚危机终于化为无形。
危机虽已过去,但笼罩在巴尔干半岛上空的阴霾并未消散。奥匈帝国势力的增强,既使俄国怀恨在心,又引起另一个大国意大利的恐慌。这样,奥匈帝国便成为俄意两国共同的敌人,进而促进了两国的接近。1909年10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与意大利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三世在意大利的腊科尼季举行会晤。10月24日,俄国外交大臣伊兹沃尔斯基与意大利外交大臣蒂托尼经过协商,达成《腊科尼季协议》。协议规定:俄意共同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对巴尔干的任何事件,两国支持巴尔干国家采取民族原则进行解决;两国反对改变巴尔干现状及统治巴尔干国家的任何企图。
在与意大利接近之后,俄国就开始对德国表现出友好的态度。它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对英国在波斯尼亚危机期间放弃对自己的支持进行报复。对于俄国改善两国关系的意图,德国十分欢迎。当时,德国的势力正在渗入伊朗和波斯湾地区。在它看来,与俄国交好,不但有利于自己在伊朗的扩张,而且可以乘机解散俄国与英法建立的联盟。1910年11月4日,尼古拉二世与俄新任外交大臣萨宗诺夫访问德国,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及德国宰相霍尔维格举行会谈。会谈中,德国竭力鼓动俄国脱离与英法建立的联盟关系。俄国虽不接受德国的主张,但又不愿两国关系恶化,于是故意拖延。会谈直到次年8月9日才有了结果,双方签订了《俄德波茨坦协定》。根据协定,德国承认俄国在伊朗的利益;俄国同意德国在伊朗修建铁路的计划。虽然协定的签署扫清了德国势力进入伊朗的道路,但对德国来说,至为关键的拉拢俄国的目标却未达到。这样,双方间虽然以友好的面目协商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从根本立场上看,双方仍处于两个对立的阵营。因此,它们的矛盾不可避免地要越来越尖锐,直至爆发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