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合神离的强盗结盟:《德意日同盟条约》(1940年)
《慕尼黑协定》是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反映,是张伯伦、达拉第之流的绥靖主义政策结出的恶果。在这个协定中,英法出卖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为了自己的苟且偷安以及祸水东引,满足了希特勒法西斯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扩张主义欲望。英法两国也有暂时的收获,即它们分别于1938年9月30日和12月6日同德国签署了宣言,即《英德宣言》和《法德宣言》。在《英德宣言》中,希特勒虚伪地表示,德国不想与英国交战,决心以交换意见的方式解决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在《法德宣言》中,希特勒更是假惺惺地宣布,德国将与法国保持和平和睦邻的关系,两国间现有的疆界是确定的疆界。英法两国以为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为代价就可以换得本国的和平是完全自欺欺人的,而且正是从《慕尼黑协定》的签订中,希特勒看到了英法的软弱可欺。结果是,一年以后,德国法西斯占领了法国,与法国隔海相望的英伦三岛也成了德国狂轰滥炸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为同英法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而作出的种种努力均被破坏,更促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迅速勾结。
德、意、日三国代表在柏林签订同盟条约
尽管德意日三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但协定中并未规定明确的军事义务。随着这些法西斯国家侵略活动的加剧,以及英法等国家绥靖政策的纵容,三国从1938年起便开始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同盟的活动。建立德意日三国间军事同盟的谈判在德意间进行得比较顺利,而在德日之间,由于日本最初坚持单以苏联为主要敌人,而德国主张以苏、英、法为共同敌人,谈判一度停滞不前。再加上后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德日谈判中断。到1940年夏,德国在西欧的疯狂侵略行动和连连得手以及英国、法国在欧洲战场的困境,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欲望,也给德意日三国进入全面勾结新时期创造了条件。于是日本进行了战略转变,改北进为南进,采取了加速联合德意、中立苏联、武力对抗英美的新外交方针。日本的目的是想借机夺取荷、法、英、美在远东的殖民地,并攫取石油、橡胶、锡等战略资源;而希特勒的目的是通过三国订立条约让日本在远东采取新行动,特别是夺取英国的南亚据点新加坡,以牵制英国的兵力于亚洲,使美国的注意力转到太平洋。三国各怀目的,貌合神离。1940年9月9日,德日恢复了关于缔结军事同盟的谈判。随后,德国又拉意大利参加。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订了《德意日同盟条约》,从而标志着德意日三国轴心军事同盟的正式形成。《德意日同盟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并尊重德国在欧洲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德意承认并尊重日本在大东亚建立新秩序的领导权;三国同意按照上述方针努力合作,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条约第5条还规定,条约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关系。显然,这一条约是针对美国而非苏联。实质上,日本想以此稳定北方,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则是为了掩盖其正在积极进行的对苏备战活动,以收到突袭的效果。《德意日同盟条约》签订后,三国并没有进行多么亲密的合作,在战略上仍是各行其是,既未能阻止美国参战,也没有实现夹击苏联的目的。但三国通过威逼利诱,给了像匈牙利、罗马尼亚这样的小法西斯国家表现的机会,也使像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克罗地亚这样摇摆不定的国家进入了这一侵略集团,壮大了集团的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