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中叶欧洲力量对比的重大调整:《威斯特发里亚和约》(1648年)
17世纪初的德国处于经济发展缓慢落后、政治上分裂冲突不断的状态中。信仰不同以及因宗教财产引起的矛盾使德意志内部诸侯纷争不休,并于1608年5月和1609年7月先后形成两个敌对集团——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在这一时期,欧洲的国际局势也纷繁复杂、波谲云诡。西班牙正谋求征服荷兰,荷兰为了保卫国家独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做好了与西班牙时刻战斗的准备;丹麦和瑞典积极争夺波罗的海的商业垄断权和波罗的海沿岸领土,英国则将目光放到继续摧毁西班牙的霸权上,然而这些国家都不愿看到德国的强大;法国一直垂涎西班牙、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土地。因此,德国内部两派之间的斗争不可避免地与强国间的抗衡纠集在一起。天主教联盟与奥地利、西班牙共同组成了哈布斯堡集团,得到了罗马教皇和波兰的支持;新教联盟与法国、丹麦、瑞典、荷兰组成反哈布斯堡集团,并有英国和俄国作为后盾。
1612年,天主教徒斐迪南被任命为捷克国王。他登基以后,力图恢复天主教在捷克的统治地位。1618年,斐迪南下令禁止新教徒集会,激起捷克人民的反抗。同年5月,捷克首都布拉格爆发起义,成为以后“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到第二年11月,起义被无情地镇压下去,捷克被强迫举国奉行天主教。
在利益受到巨大威胁的情况下,德国新教联盟与丹麦联合,于1625年开始了军事行动,却遭到失败。之后,瑞典介入战争,虽然打了几次漂亮的战斗,但最终还是遭到与丹麦同样的结局。瑞典的战败迫使法国直接出兵。1635年,法国、荷兰签订条约,准备共同夺取西班牙所属的尼德兰;接着法国与瑞典结盟,随之向西班牙宣战。至此,“三十年战争”开始进入最后阶段——全欧混战阶段。作战初期,战场形势并不十分有利于法国方面,只是到17世纪40年代初,法国和瑞典才逐渐取得优势。1648年5月,法瑞联军获得巨大胜利。同年10月,元气大伤的参战各方同意签署《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由《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组成。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是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的一系列和约。根据和约,欧洲领土被重新分割;哈布斯堡皇室承认新教在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的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在帝国内地位平等;神圣罗马帝国内各诸侯邦国可以自行定官方宗教,有外交自主权;承认联省共和国(荷兰)和瑞士为独立国家。和约签订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第一强国,与此同时,由于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德国的分裂局面加剧,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也急剧减少。在欧洲其他国家中,西班牙趋于衰落,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得到确认;瑞典巩固了在波罗的海的地位;在战争后期开始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因大陆国家的无暇顾及而顺利发展。《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的签订,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被誉为“影响世界的100件大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