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兴起和法国的削弱:《法兰克福和约》(1871年)
1848年,德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很快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到19世纪60年代,德国的工业赶上了法国。1870年,德国工业生产总额已占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13%,仅次于英国和美国,位居第三。在德意志诸邦中,又以普鲁士发展为最。
在19世纪50、60年代的统一运动中,普鲁士提出各邦摆脱对奥地利的依附而形成统一的国家。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首相。他一上台,就宣布要用“一场只有通过铁和血才能解决的斗争来达到目的”。根据他的“铁血”政策,普鲁士的兵役期延长,军队由14万人增加到217万人,为未来的统一战争打下了基础。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沙皇俄国因克里木战争中的惨败导致国际地位下降,英国希望通过普鲁士来牵制法国,抱着坐收渔人之利目的的法国则持观望态度。因此,国际环境对普鲁士是有利的。俾斯麦抓住了这一时机,开始有计划地对妨碍德国统一的法国、奥地利和丹麦展开行动。
1863年底,刚继位的丹麦国王克里斯丁九世公布新宪法,宣布将与丹麦共戴一主的德意志公国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普鲁士随即发难,并邀请奥地利一起行动。1864年1月,普奥联合发动对丹麦的战争,并最终取得胜利。之后,俾斯麦旋即准备对奥作战。
1866年6月16日,普奥战争开始。最初战局并不利于普方,但在7月3日具有决定性的萨多瓦战役中,普军大败奥军,俾斯麦从被动中扭转过来。为了使战争服从统一德国的长远计划,即使胜利在即,俾斯麦还是不顾国王威廉一世要其乘胜进军奥首都维也纳的命令,提出与奥地利议和。他提出的条件是,奥地利要永远退出德意志联邦,同意成立以普鲁士为盟主的北德意志联盟。奥地利接受了和谈要求。1866年7月26日,普奥签订停战协定,8月23日在布拉格订立了最后和约。次年,北德意志联邦成立。联邦包括21个邦和3个自由市,人口2400万,面积达34.71万平方千米。虽然至此普鲁士基本统一了德意志,但由于紧邻法国的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4个邦国仍然保持独立地位,德国的统一还未最后完成。因此,俾斯麦开始实施他计划的最后一步,发动普法战争。
为了给即将到来的普法战争作好准备,俾斯麦进行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他一方面大造舆论,加深英、俄对法国的不满;另一方面与俄国订立了普俄互助条约,并阻止法奥结成同盟。一连串外交上的胜利,为普鲁士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法国此时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所以,战前的形势预示了战争的结局。1870年,普法因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发生纠纷。同年7月19日,普法战争爆发。战争以法国的进攻开始,但法军很快便被击溃。不久,战场转移到法国境内。9月2日,普法双方在法国要塞色当决战,决战以法国失败告终,拿破仑三世被俘。年底,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4邦加入德意志联邦。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从此,德国逐渐走上了具有强烈沙文主义、军国主义性质的“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道路。
拿破仑三世垮台后,巴黎爆发革命并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共和国的政权却被资产阶级共和派和奥尔良派窃取。他们建立的政府不仅未负起保卫法国的责任,而且为了资产阶级的特权和防备革命力量的发展,竟出卖了法国的民族利益。政府的卖国政策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无比愤怒。1871年3月18日,巴黎无产阶级举行起义,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建立,引起了俾斯麦和欧洲所有仇视无产阶级的政府的恐慌。
法国反动政府为了勾结德军镇压巴黎公社,于1871年5月10日在法兰克福与德国签订和约。《法兰克福和约》共18条,主要内容有:法国将重要工业区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让给德国;在3年内向德国付清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德国占领军在赔款付清后撤退,其间的一切费用由法国承担。和约削弱了法国,增强了德国的实力。但是法国对于让出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不心甘情愿,因此,法德间必将长期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同时,德国的军国主义此时也在不断发展。这一切都标志着欧洲的国际关系即将面临严峻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