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由盛至衰的转折点:《里维斯克和约》(1697年)
《威斯特发里亚和约》和《比利牛斯条约》签署以后,法国处于极端有利的国际形势之中。这时的法国,不仅可以随意处置德国和西班牙的领土,而且得到了许多新的盟邦。英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无疑减少了法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顾虑,同时,国内政治运动的平息以及财政经济状况的逐步好转,也使法国的专制王权更加巩固。所有这一切,都使存在于几代法国统治者头脑中的建立“欧洲帝国”的计划变得更加诱人。
1661年,有着贪婪霸权欲的国王路易十四亲主朝政。他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并为此建立了一支称冠于当时世界的庞大军队。1667年,法国对西班牙发动战争。由于战争威胁到荷兰的安危并触及其他强国的利益,次年,由荷兰、英国、瑞典结成的反法同盟成为西班牙的有利依托。虽然法军取得节节胜利,但是面对不利的国际形势,法国不得不在1668年停止军事行动。路易十四对被迫停火异常恼火,并迁怒于荷兰。在进攻荷兰之前,路易十四吸取了上次战争中外交准备不足的教训,于战前进行了频繁的外交活动。通过金钱收买,法国拆散了荷兰和英国、瑞典的反法联盟,并取得英、瑞两国的支持。
1672年,准备充足的法国进军荷兰。连遭失败的荷兰命如危楼,危急时刻,新登基的威廉三世决定挖堤放水,淹没法军进攻的必经之地,法军被迫撤退。这时,荷兰海军也战胜了英法联合舰队,法国的进攻被挡住了。但是,荷兰并未就此摆脱威胁,为防止法军下一轮的入侵,荷兰积极施展外交手段,先后与奥地利、西班牙结盟,并在1674年和英国签约,随即又得到了德国的军事援助。面对众多的强大对手,法国日益感到孤立无援,不得已,法国只好求和,在1678年签订《奈梅根和约》。出人意料的是,该和约本是法国在处于不利形势下签订的,但签约的结果却大大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并由此进一步刺激了法国的野心,为以后发生战争埋下了种子。
随着对他国一系列的领土兼并,到17世纪80年代中期,法国在欧洲的势力达到了顶点,并开始向建立世界霸权的目标迈进。法国的行为,既引起许多国家的担心,也导致它们的不满与反对。1686年,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及德国的一些诸侯国组成了奥格斯堡同盟,共同反法。随后,英国也加入了这一联盟。为了改变不利处境,法国首先挑起战端。奥格斯堡同盟各国纷纷出动,陆上和海上形成多条战线。从对比情况看,法军处于包围之中,但奥格斯堡同盟本身却既弱且力量分散,双方总体上势均力敌。法国在陆上一再获得胜利,在海上却屡屡受创。这样就出现了对峙局面,任一方都很难赢得战争。在久拖不决的情况下,双方都精疲力竭,只好在1697年签订《里维斯克和约》。根据该条约,法国归还自《奈梅根和约》签署后从西班牙夺取的大部分土地,并承认1688年政变后的英国政权。《里维斯克和约》在恢复了战前局面的同时,也动摇了法国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