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和平与安全的初衷:《法苏互助条约》(1935年)

背离和平与安全的初衷:《法苏互助条约》(1935年)

《凡尔赛和约》的第5部分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限制。条约要求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海军兵员不得超过1.5万人,德国的总参谋部应予撤销,并废除义务兵役制。《凡尔赛和约》中针对德国的有关条款并没有束缚住德国侵略的手脚。在道威斯计划和外国贷款的扶植下,德国经济不但逐步得到恢复,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在1921~1929年间,德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为7.1%,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可是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德国,使其国内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化。德国政府在1930年颁布紧急法令,大量削减失业补助金、养老金、劳动和战争残废者优抚金,甚至允许企业主有权降低工人的工资,经济危机的全部重担都转嫁到劳动人民的头上。工人、农民、职员、公务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改善生活和就业条件纷纷起来斗争。德国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民社党”)也就是臭名昭著的纳粹党趁机加紧活动。他们鼓吹,一旦上台,将立即废止《凡尔赛和约》,收回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失去的领土。他们还宣扬德意志种族优于其他种族,煽动民族沙文主义,同时许诺提高工资、改善条件等。在这种谎言的蒙蔽下,加之国内经济状况持续恶化以及对共产党的惧怕,德国的垄断资产阶级决心扶植希特勒,德国的军国主义势力也支持纳粹党,德国社会民主党也为希特勒的上台助了一臂之力。

希特勒一上台,矛头直指共产党,扩张野心暴露无遗,提出了“反对凡尔赛,反对民族压迫”的口号,煽动民族仇恨,并要为发展去夺取“生存空间”。为此,德国公开废止《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德国先是退出了裁军会议,退出国际联盟,并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萨尔。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逐渐靠拢;再加上后来法国并不像希特勒所说的那样不让德国有重新武装的时间就会“攻击”德国;法国倡议的,由法、英、意三国首脑在意大利的斯特莱沙召开的会议,只是对德国单方面废止《凡尔赛和约》表示遗憾,再没有实质性的行动;接下来的《英德海军协定》却是对《凡尔赛和约》的违反,还有英法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纵容……所有这一切都大大鼓舞了希特勒,更促使德国公开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但危及世界和平,而且威胁着世界各国的独立、主权和安全,与苏联一贯主张的“维护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此同时,苏联的国际威望迅速提高,一系列国家与苏联建交,西方一些国家也主动调整了与苏联的关系。随着德、日、意的日益反动,反对法西斯的反动统治逐渐上升为世界的主要矛盾。针对当时的形势,苏联及时地提出了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思想。苏联集体安全政策的提出,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同,尽管出于多种多样的目的。1934年2月,法国外长路易·巴都主张借助苏联的力量来抑制德国,他建议建立一系列欧洲国家共同对付侵略的互助体系。这一建议得到苏联的支持。两国开始举行谈判,巴都建议:订立包括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东方洛迦诺公约》,作为1925年《洛迦诺公约》的补充,法国对新公约提供保证,苏联对旧公约提供保证。建议一提出,立即遭到德国政府的攻击。巴都于1934年10月9日在马赛欢迎来访的南斯拉夫国王时,身亡于德国策划的谋杀事件中,地区性多边互助条约因此被搁置。直到1935年4月,谈判才得以继续进行。1935年5月2日,法苏两国代表正式在巴黎签订了《法苏互助条约》。条约规定:当法国或苏联成为一欧洲国家侵略威胁和侵略危险的对象时,苏联和法国彼此保证相互立即进行协商,以便采取关于遵守国际联盟盟约第10条规定的措施;当法国或苏联成为欧洲国家未经挑衅的侵略对象时,苏联和法国彼此应立即给予支援和协助。在谈判缔结《法苏互助条约》时,双方曾商定在1935年夏,另外谈判并制定一项军事专约,作为《法苏互助条约》的补充,后因法国故意拖延而未进行。《法苏互助条约》直到1936年2月27日才得到法国议会的批准。

法国于1936年2月刚批准《法苏互助条约》,希特勒即于3月7日提出备忘录,通知英、法、比、意四国,宣布废止《洛迦诺公约》,并不顾许多德国将领的反对,派军队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希特勒的这一行为,其实是一次政治赌博,他自己的心里也没有十足把握。希特勒曾给进驻的德军指挥官一项密令:一遇法军采取敌对行动,立刻撤回。以当时法国的军事实力,不用英国援助也完全能够把德国驱逐出莱茵区。但是,法国并没有加剧国际的动荡局势。由于法国的妥协,比利时宣布退出法比同盟,严守中立。美国政府虽对英法的妥协立场不满,却只是持观望的态度,并不打算介入欧洲的纠纷。只有苏联政府领导人指出德国进驻莱茵区旨在建立德国对欧洲大陆的霸权,并表示准备遵循国联行政院所采取的决定。《法苏互助条约》虽是双方付出代价和辛苦的结晶,却有悖于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初衷。法国签订这一条约并不是为了履行它,只不过是作为同德国进行交易的工具之一。继巴都后上任的法国外长赖伐尔1935年4月在法国内阁会议上说,之所以要继续巴都所开始的同苏联的谈判,是为了鼓舞受到德国威胁的各小协约国,也是为了使苏德关系复杂化,亦即为了防止德国和苏联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