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第一个地区性的军事集团成立:《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194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同时,美国在拉丁美洲的地位也得到加强。据资料显示,从1946年到1950年,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私人投资从40亿美元增加到近57亿美元。从1945年到1947年,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出口额,由12.63亿美元增加到38.57亿美元,占拉美的进口额的59%;同期,美国从拉美的进口额由16.23亿美元增加到21.49亿美元,占拉美出口额的51%。在1945年,拉美对美贸易中尚有3.6亿美元顺差,而到了1947年,已出现了17亿美元的逆差。然而,美国并不满足于对拉美国家只实施经济上的影响,为了维持美洲现有的国际秩序,巩固自己的“后方”,美国还企图从军事上控制拉美各共和国。为此,它展开积极的外交攻势,希望与其他美洲国家缔结一项“防御性”的互助条约。
事实上,在1945年2至3月举行的查普尔特佩克会议上,美国就表示了缔约愿望。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处理战后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在这种情况下,经墨西哥外长提议,美洲各共和国外长于1945年2月21日至3月8日在墨西哥城近郊查普尔特佩克召开了美洲国家战争与和平会议。会议签署了一项议定书,主要内容有:任何一个美洲国家的领土、主权及尊严受到损害时,这种损害行为将被视为对其他缔约国的侵犯;一国的武装部队侵入另一国的领土,即构成侵略行为;当侵略或侵犯行为发生时,各缔约国可就采取适当措施进行必要磋商;为应付任何针对性的侵略威胁或行为,美洲各共和国政府考虑缔结一项条约。可以说,查普尔特佩克议定书为两年后的《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签订和美国领导下的美洲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适用范围图
但是,要真正使订立条约的计划落实,美国必须首先消除其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以国务卿艾奇逊为代表的国务院认为,大战结束后,美国若继续在拉丁美洲建立军事设施,势必会失去拉美人民的支持和信任,而且,推行军事计划也将给拉美国家造成经济困难和政治上的波动,不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以陆军部长派特逊为代表的陆军部和海军部,则坚决主张建立由美国担任领导的美洲防务体系,实现美洲各国军事装备、组织训练的标准化。在不休的争论中,总统杜鲁门提出了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宣布要大力夺取“中间地带”的控制权。这样,国务院改变了立场,转而支持陆军部关于加强美洲国家军事合作的意见。
在各项准备较为充分的情况下,1947年8月15日至9月2日,美国和19个拉美国家的外交部长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了“维持大陆和平和安全的美洲国家会议”。与会国于会议最后一天签署了适用范围包括整个美洲大陆、格陵兰岛和加勒比海诸岛的《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通称《里约热内卢公约》)。条约规定:任何一国对美洲国家的武装攻击都应被看作对全体美洲国家的武装攻击,因此每一缔约国应以单独或集体的方式对被侵略国家提供援助;当一个美洲国家的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遭到侵犯,或受到大陆内冲突的影响,或遭受可能危及美洲和平的事件、情势影响时,美洲国家的协商机关(正式协商机关为美洲国家外长协商会议,临时性的协商机关是泛美联盟领导委员会)应立即召集会议以便商定援助措施。条约在1948年12月3日生效,到1951年才得到所有缔约国的批准。
《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的出台,使美国干涉拉丁美洲国家内政、镇压民族民主运动、巩固自己在拉美的地位有了合法依据。正是在该条约的基础上,战后第一个地区性的军事集团成立了,美国也由此加快了争夺世界霸权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