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引中美洲人民奔向和平的一个重大事件:《中美洲和平协议》(1987年)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由于内部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和政治危机加剧,以及外部势力特别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对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事务的干涉,这一地区的局势持续动荡,造成所谓“中美洲危机”。围绕着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问题,美国、苏联、西欧、中美洲有关各国以及拉丁美洲其他国家展开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斗争。
作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局势变化引起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特别是1978年由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领导的尼加拉瓜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后,美国更对该地区表示出特殊的关心。美国担心,尼加拉瓜革命的胜利,必将促进共产主义在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危地马拉等中美洲国家的蔓延,进而危及巴拿马运河、墨西哥油田和加勒比海上通道,最终在美国的南大门形成一个广阔的反美地带。出于防止这种局面出现的目的,美国卡特政府先是对尼加拉瓜采取了亲近态度。接着,里根政府又对尼实施强硬政策,企图迫使尼加拉瓜就范。然而,美国的做法却将尼加拉瓜推到了苏联一方。为了抗衡苏联,破坏苏联在加勒比地区的格林纳达—古巴—尼加拉瓜三角关系,进一步威慑尼加拉瓜和古巴,美国又于1983年10月突袭了格林纳达。
苏联势力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渗透以及美国以此为借口进行的军事干涉,使该地区成为世界的“热点”之一。从维护中美洲和拉美其他国家安全与稳定的角度出发,拉丁美洲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竭力主张以对话和谈判和平解决中美洲争端,并为此作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83年1月,哥伦比亚、墨西哥、巴拿马和委内瑞拉4国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中美洲形势,发表了《孔塔多拉声明》。声明指出,必须消除加剧冲突的外部因素。同年7月17日,由上述4国组成的“孔塔多拉集团”在墨西哥的坎昆再次召开会议,共同签署了《关于中美洲和平的坎昆宣言》。宣言强调解决中美洲问题应当遵循不干涉、自决、国家间主权平等一系列原则,要求中美洲各国有效控制军备竞赛,撤出外国军事顾问,建立非军事区,等等。
1985年7月,在利马参加秘鲁总统就职仪式的阿根廷、巴西、乌拉圭国家元首或特别代表,同秘鲁总统会晤,组成利马集团,号召拉美国家建立支持“孔塔多拉集团”的“拉美共同阵线”。从此,利马集团成为孔塔多拉集团的坚强后盾,有力地推动了和平谈判。第二年,孔塔多拉集团和利马集团8国外长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举行会议,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声明》,决定成立磋商和政治协商常设机构,正式组成8国集团(也称里约集团)。
拉美国家的团结合作,壮大了和平解决中美洲冲突的斡旋力量。而与此同时,在80年代后期也出现了有利的国际形势。一方面,里根政府对中美洲的强硬政策在国内外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苏联在注意保持同古巴、尼加拉瓜良好关系的同时,已逐步把对拉美外交的重点转移到拉美几个经济大国和有影响的国家,并由重视政治和意识形态转向重点发展经济贸易关系。这些情况的发生,为中美洲的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提供了国际条件。
1986年4月,孔塔多拉集团和利马集团以及中美洲5国召开第一次13国外长会议,发表了《巴拿马声明》。5月,中美洲5国总统在危地马拉的埃斯基普拉斯举行了第一次首脑会议。会议旨在寻求解决中美洲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次年1月中旬,孔塔多拉集团和利马集团8国外长,与联合国秘书长和美洲国家组织秘书长共同组成“10人和平使团”访问中美洲5国,展开新一轮的斡旋活动。
1987年8月,中美洲5国排除美国的干涉,召开了第二次埃斯基普拉斯会议,自主解决地区冲突。会议通过了《在中美洲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的程序》(简称《中美洲和平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有:停止国外对中美洲国家反政府武装的援助,禁止利用一国领土对邻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按宪法规定的日期进行自由选举;各国成立和解委员会,与国际检查监督委员会一起检查协议的执行情况;等等。
标志着中美洲“热点”开始降温的《中美洲和平协议》将中美洲和平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它的签署在拉美及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和高度评价,被誉为“指引中美洲人民奔向和平的一个重大事件”,是“维护共同利益斗争中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