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双保险:《再保险条约》(1887年)
1878年,欧洲列强在柏林举行会议,讨论解决近东危机和《圣斯蒂法诺条约》引起的有关问题。会议使俄、英、奥三国势力在近东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从而消弭了战争的危险。但是,俄国由于在巴尔干的扩张目标未能实现,对会议结果并不满意,并将此归咎于会议中起领导作用的德国首相俾斯麦。这样,俄、德两国间关系出现裂痕。针对于此,俾斯麦从1879年春天起,就考虑以德奥结盟的方式来应付俄德的关系危机。同年10月7日,德奥两国代表在维也纳签订了《德奥同盟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遭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其全部军事力量进行支援;如果一方被俄国支持下的一国进攻,另一方应与被攻击的缔约国协同作战。从内容看,德奥所建立起来的是一个针对俄国的防卫同盟。但是,俾斯麦的初衷并非要反对俄国,他的出发点是维持以德、奥、俄联合为基础的欧洲秩序。
当时的俄国,尽管由于德国的所作所为对其更加仇视,但是国内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却使它不能立即与德国翻脸,而是力争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来恢复和发展自己的力量。鉴于此,俄国政府积极响应德国的建议,与德、奥缔结了所谓的“三皇同盟”。然而,“三皇同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三国间的利益,但是它们彼此间的怀疑与分歧却不能轻易消除。事实上,俄奥两国在巴尔干问题上还存在着根本性的冲突。而这种冲突到1886年因保加利亚局势动荡而达到白热化的程度。1886年11月,奥匈帝国外交大臣宣布,如果俄国对保加利亚进行军事干涉的话,奥国将被迫采取“决定性立场”。这无疑是对俄国发出的一个严厉警告。为了阻止两国的对抗进一步加剧,俾斯麦积极斡旋,但由于双方矛盾激化,效果并不明显。
就在德国努力维持“三皇同盟”的时候,法德关系却出现了危机。当时法国国内掀起了一阵复仇浪潮,引起德国的高度戒备。为了扼杀已出现的俄法联合的苗头,德国不仅加强了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联系,促成英、意、奥订立《地中海协定》,而且多次主动向沙皇表示亲善态度。与此同时,沙皇也不愿得罪德国给自己日后带来麻烦。于是,在1887年五六月间,俄国驻德大使保罗·舒瓦洛夫与俾斯麦在柏林举行谈判。6月18日,两国签订了所谓的《再保险条约》。条约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俄国,使它不能与法国建立反德同盟。在此之前,德国与奥匈帝国也建立了类似的盟约。
对德来说,与俄奥联盟起到了一个双保险的作用。故此,该条约在历史上被称为《再保险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