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最大规模内战的结束:《代顿协议》(1995年)
“冷战”后《代顿协议》是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内战中交战的各方在1995年12月14日于巴黎所签订的协议,又称《波黑和平框架协议》。根据协议,长达3年8个月的波黑内战结束。
波黑内战是“二战”结束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历时3年8个月,造成几十万人的丧生和数百万人的流离失所。战争既有历史的起因,也是大国插手的恶果。1992年,南斯拉夫联邦正式解体,原南斯拉夫领土上出现了5个国家,分别为南斯拉夫联盟、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和波黑。波黑全称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和国,主要由穆斯林族、塞尔维亚族、克罗地亚族、阿尔巴尼亚族和匈牙利族组成。“二战”期间,彼此的战争在穆斯林、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三个民族之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南斯拉夫解体过程中,波黑形成了以塞族为一方、以穆族和克族为另一方的互相对立的两大政治集团。围绕波黑的独立问题,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演变为内战。随后,穆族和克族于初期为共同对付塞族所结成的盟友关系公开破裂,为争夺领土而展开激战,导致内战形势更加复杂。
出于主宰欧洲事务和打压俄罗斯的考虑,美国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波黑战争。1994年起,美国主导下的北约加大了干预力度。北约的干涉使波黑内战更加激烈。经过长久较量,波黑塞族逐渐占据了上风。同年底,美、英、法、德、俄五国联络小组提出新的波黑和平方案,企图以停止一切军事干涉和平等对待波黑塞族,来换取塞族同意通过政治谈判解决问题。可是不久,穆族军队为抢占地盘,向塞族军队展开攻击,双方战火再起。这种情况下,北约决定空袭塞族,迫使其接受西方提出的谈判条件。遭到空袭的塞族损失惨重,不得不同意北约的和平方案。
1995年11月21日,前南斯拉夫地区三方最高领导人——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经过两周的艰苦谈判,最终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草签了《代顿协议》(也称《波黑和平协议》)。协议主要包括波黑和平的总框架协议、12个附属协议、8个附函、关于草签波黑宪法原则的协议以及结束性声明等。它规定,波黑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构成,穆克联邦占有51%的领土,其余的49%由塞族共和国管理;两边的政治实体都拥有自己的政府、议会、军队和警察部队;联合国部队以外的其他部队必须在30天内撤出,由联合国的维和部队监督停火,控制领空和执行协议等多方面的工作则由北约部队来管理,该部队享有充分的执行权和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境内行动的自由。《代顿协议》的签订使波黑各族居民在长期流血冲突后开始和平生活,对于前南地区战后重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