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英日同盟协定》(1902年)
19世纪晚期,拥有得天独厚岛国位置的英国凭借着自己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奉行一种所谓的“光辉孤立”政策。表面上,它不参加结盟,不参与欧洲事务,但将全部力量用于夺取殖民地上,实质上,“光辉孤立”只是英国伺机钻营的一个幌子。其目的在于给自己留有行动自由,以便更好地控制欧洲大陆。一旦机会来到,英国自会撇开这一政策。20世纪初期日俄矛盾的激化便为英国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日俄矛盾的焦点是中国的东北问题。俄国一直将侵略中国东北和朝鲜作为它称霸东亚的战略目标。因此,它尤为积极地参与列强瓜分中国的行动。在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中,俄国乘机用武力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并用一系列政治和外交手腕使侵略行径合法化。俄国独占东北和称霸东亚的野心,自然与日本的扩张企图发生严重的冲撞。日本也一直觊觎中国东北,在其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中,把侵占中国东北作为“征服世界”的第三个重要步骤。为了夺得东北,日本不仅在军事上积极准备,而且频频展开针对俄国的外交活动,日俄矛盾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此时的英国也对俄国独占中国东北表示不满,它试图拉拢德国共同反对俄国,但遭到拒绝。于是,它转而结交日本。在联英抗俄问题上,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有不同的主张,但最终联英派占了上风。1902年1月,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前往伦敦,与那里的日本代表团一起就与英国结盟进行谈判。1月30日,双方签署了《英日同盟协定》。其主要内容有:双方对对方在中国和朝鲜的利益予以承认;当一方遭到进攻时,另一方要提供援助,共同作战。秘密条款还规定,两国海军应配合行动,在远东海域保持优势。通过《英日同盟协定》,有效期为5年的第一次英日同盟建立起来,英国的“光辉孤立”政策也就此宣告结束。
英日同盟是针对俄国的军事攻守同盟,也是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工具。同盟订立后,日本加紧扩军备战,发动了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1905年,英日签订第二次同盟条约,条约承认日本对朝鲜的“保护权”。1911年,两国又签订第三次同盟条约。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美国施压,《英日同盟》于同年12月13日宣告终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