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剧近东危机:《圣斯蒂法诺条约》(1878年)

加剧近东危机:《圣斯蒂法诺条约》(1878年)

1875年7、8月间,土耳其边陲的黑塞哥维纳和波斯尼亚两省的基督徒农民因不堪忍受伊斯兰教地主的政治歧视和经济压迫而举行起义,起义随即得到巴尔干的斯拉夫人的声援和支持。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日益加重,引起了列强的不安。俄国和奥地利两国更是对事态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对于奥地利来说,维持土耳其对巴尔干属地的统治有利于自己;而俄国则赞成巴尔干的斯拉夫人从土耳其那里获得自治或独立。但是俄国又不愿公开反对奥地利,为此,俄国一方面与奥合作,一方面努力使问题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式得到解决。

1876年夏,土耳其雇佣军血腥镇压人民起义的暴行引发了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与土耳其的战争。同年7月8日,奥俄两国达成秘密的《赖希施塔特协定》,双方同意不干涉塞土战争。但是,随着塞尔维亚战局的恶化,俄国认为必须遏止土耳其的胜利,否则它在巴尔干的势力将受到影响。于是,俄国于10月31日向土耳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其在48小时内实现为期6周至两个月的停火。面对俄国的威胁,土耳其只好接受。

尽管出现停火形势,但危机远未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经英国提议,列强于1876年12月到1877年1月在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召开了大使级会议,商讨解决办法。会上大国提出的方案并未被土耳其接受。而与此同时,俄国却与奥地利于1877年1月到3月间暗地里缔结了《布达佩斯条约》。按照条约,奥地利答应在俄对土耳其采取单独军事行动时持中立立场;俄国同意奥地利在适当时候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实施军事占领。

1877年4月24日,在列强的和平努力宣告失败后,俄土战争终于爆发。7月下旬,俄国的进攻受阻,巴尔干战场形成僵持不下的局面。而到12月,土军在强大攻势下全线崩溃。1878年1月8日,土耳其向俄国提出停火请求。1月20日,双方开始谈判。3月3日,俄土签订了结束战争的预备条约——《圣斯蒂法诺条约》。条约共计29条,除规定赔款外,条约还承认了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与罗马尼亚的独立。条约签订后,英、奥等国不愿看到俄国得到巨大利益从而对己形成威胁,因此对该条约持反对态度。英国提出条约的所有条款都必须经过欧洲会议审议,不然便被视为无效;而奥地利也提出种种苛刻条件作为同意条约的代价。这份对土耳其来说具有充分约束力的《圣斯蒂法诺条约》使大国间的关系更加复杂,进而加剧了近东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