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巴黎和约》(1856年)

法国欧洲大陆霸主地位的恢复:《巴黎和约》(1856年)

19世纪上半叶,受法国革命影响,在土耳其的天主教势力逐渐遭到削弱,东正教开始取代天主教的地位。40年代以后,天主教势力重新抬头,要求恢复它在土耳其的旧有地位。这样,两大宗教集团间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公开的斗争。随着事态的发展,斗争的焦点集中到了巴勒斯坦耶路撒冷“圣地”的问题上。宗教的斗争必然要牵扯到其他国家。法国和俄国为了扩大在土耳其的权力和影响,都插手其间。

法国皇帝路易·波拿巴是天主教的支持者。1850年5月,法国政府照会土耳其政府,要求保证天主教徒对“圣地”的管辖权。1852年8月,法国再次对土耳其施加压力,迫使土耳其将“圣地”管辖权交到了天主教徒手中。这一事件极大地损伤了支持东正教的沙皇的威信。尼古拉一世恼怒异常,派出两个军团,准备以武力来迫使土耳其改变决定。面对俄国的行动,联合起来的英法毫不相让。一时间,两派间剑拔弩张,气氛十分紧张。

在不能令土耳其就范的情况下,1853年7月3日,俄国不宣而战,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10月4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为了取得对黑海的控制权,俄军在黑海南岸发动了锡诺普海战。11月18日,俄军在锡诺普附近歼灭土耳其一支分舰队,暂时控制了黑海。这样,俄国同欧洲列强的矛盾激化起来。

联军突破俄军阿尔马河防线

1854年1月3日,英法联合舰队进入黑海,宣布不许俄国舰队在黑海出现,以阻止俄军对土耳其领土或舰队作任何新的进攻。3月12日,英、法和土耳其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3月27日,英法正式向俄国宣战。7月,英、法、土3国军事统帅召开了联合军事会议,决定从黑海沿岸向俄军进攻。会议确定将黑海的克里木半岛作为主要战场。9月初,联军600多艘舰船、6万多名士兵和3个攻城炮兵团出发。9月14日,联军在克里木半岛西岸的叶夫帕托里亚港登陆。19日,联军在阿尔马河战役中击败俄军。10月25日,1.6万联军在巴拉克拉瓦打败3.5万俄军;11月5日,1.4万联军战胜3万俄军,并击溃俄增援部队。1855年3月2日,尼古拉一世在内外交困中服毒自杀。同年9月9日,在经过了11个月的围攻之后,俄黑海舰队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陷落,克里木战争以俄国的惨败而结束。

1856年2月25日,巴黎和会召开。参加会议的有英国、法国、俄国、土耳其、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的代表。战胜国与战败国在会上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列强不得干涉土耳其内政;黑海实行中立,对各国商船开放,但禁止各国军舰航行,俄土两国均不能在黑海沿岸设置兵工厂;等等。和约使英法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使路易·波拿巴巩固了自己在国内的帝位,也使法国重新坐到了欧洲大陆第一把交椅的位子上。与此同时,一系列的限制却导致沙俄从欧洲大陆霸权的顶峰跌落下来。从此,俄国不得不暂时退出欧洲的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