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伊战争的重要诱因:《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1980年)

两伊战争的重要诱因:《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1980年)

伊朗和伊拉克虽为邻国,但在两国的自然边界阿拉伯河的归属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执。阿拉伯河的一端为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在伊拉克境内库尔纳城的汇合点,另一端为进注波斯湾的入口。这条长约100余英里的河流,是伊拉克通向海湾的唯一水路,伊拉克一直声称阿拉伯河的整个航道直至伊朗河岸都是它的领土。伊朗则始终坚持以河流主航道中心线为边界线,对该河实行双方共管,两国为此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75年3月,在当时的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下,伊朗和伊拉克领导人就边界问题举行会谈并签署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对两国陆地边界进行最后勘测;确定阿拉伯河主航道中心线为两国水上边界;双方恢复在边界线的安全和互相信任;等等。事后,由于伊朗未按协议要求归还原属伊拉克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伊拉克多次提出重新划定边界,但遭到伊朗拒绝,两国矛盾加剧。除了领土纠纷外,两国还存在着宗教和民族的矛盾以及两国领导人个人间的恩怨。这些矛盾纠结在一起,给日后两国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埋下了种子。

伊朗装甲部队开赴前线

1979年7月,强硬派人物萨达姆·侯赛因出任伊拉克总统。他一上台,便将推翻伊朗霍梅尼政权作为重要目标。从1980年9月初开始,伊拉克军队向两伊边境集结,战争已呈一触即发之势。与此同时,为了争取外界支持,伊拉克频繁与海湾国家接触。海湾即波斯湾,为印度洋伸入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之间的陆间海,西北起阿拉伯河河口,东南至霍尔木兹海峡。海湾长约1000公里,宽180~320公里,面积23.9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最深处超过120米,水温8月达30~33摄氏度。沿岸国家有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曼、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8个国家。居民主要为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和外籍移民,居民绝大部分信奉伊斯兰教。通常所说的海湾国家是指“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6个成员国,即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曼、巴林、卡塔尔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80年,6个成员国首脑往来,并达成《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内容包括:(1)北也门向伊拉克提供苏制武器和弹药,其费用由沙特阿拉伯支付;(2)北也门、约旦、科威特向伊拉克提供海、空军基地;(3)当科威特、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遭到伊朗进攻时,由沙特阿拉伯和约旦承担其防御责任;(4)伊拉克夺回霍尔木兹海峡3岛屿(原本属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1971年被伊朗占领),归属阿拉伯国家管辖;(5)战争结束后,进一步发展其协定,缔结新的海湾国家盟约。《海湾国家反伊朗秘密协议》对伊拉克而言是一剂定心丸,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火的迅速点燃。

1980年9月22日拂晓,伊拉克出动以米格-23为主的大批飞机,突袭伊朗首都德黑兰和其他10余个城市以及伊朗的7个空军基地,两伊战争爆发。

开战前,双方的军事实力是:伊拉克,总兵力22万余人,其中陆军19万人,海军4000人、各种舰艇43艘,空军2.8万人、各种飞机500架,另外有人民军10万人,后备役部队25万人;伊朗,总兵力24万人,其中陆军15万人,海军2万人、各种舰艇80余艘,空军7万人、飞机600余架,另有新组建的伊朗革命卫队9万人,预备役部队30万人。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投入,注定这是一场代价巨大的战争。在长达8年的较量中,双方共伤亡148万人,其中死53万人,伤95万人,损失飞机400架、坦克3500辆、火炮2700门、舰艇31艘,经济损失6000亿美元。从战争消耗上讲,两伊战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所仅有。

战前,两伊是全世界羡慕的海湾富国,而到战争结束时,两国一片凄凉景象。在德黑兰,有20万妇女失去丈夫;在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满目废墟,国家不得不拨出40亿美元的巨资进行重建;伊朗货币里亚尔大幅贬值,与美元的自由比价最低点降到1500∶1;伊拉克由于物资匮乏,物价飞涨,仅面包一项,政府就要补贴6亿美元。总之,两伊战争是一场悲剧,它给两国人民带来的是巨大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