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条件下的不正常产物:《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年)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后,又加紧向巴尔干、匈牙利、土耳其等地扩张、渗透。由于其疯狂扩军备战,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使经济、军事实力向畸形发展。在其各种最重要的战略原料都要依赖国外进口的情况下,经济全部为战争机器服务必然影响到它的对外贸易。虽然德国的工业生产早已超过英法,但英法拥有大量殖民地而德国一块也没有。这对于称霸野心极重的希特勒来说,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事情。为希特勒服务的经济专家沙赫特说:“德国需要殖民地,如果办不到,我们就通过谈判来取得,要是办不到,就用强力夺取。”1938年,德国制定了一份决定其基本战略方针的文件。文件指出,德国“不仅需要足够的殖民地,而且还需要保证自己的海上交通和出海口”。这“只有违反英法的利益才能实现,并将限制英法的大国地位。不能指望通过和平途径来实现”。对于德国的掠夺式的殖民地要求,张伯伦不但不清醒,反而认为让德国收复过去的殖民地,有利于英德两国建立友好稳定的关系。不过,英国虽有一部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主张向德国让步,但由于英国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英国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大多数在殖民地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权益,殖民地对于英帝国主义的存在与发展至关重要,他们当然要强烈反对德国的要求。
其实,希特勒的主意已定,他就是要向英法开刀,只不过是从哪儿下手的问题。为避免两线作战,并扩大法西斯的实力,希特勒提出订立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建议一提出,意大利马上赞同。虽然三国的本质是相同的,但在眼前目的上,还存在一定的分歧。日本不愿把英法美列为条约中的敌对国家,它的敌人是苏联。在三国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德意先缔结了两国军事同盟,即所谓的《钢铁盟约》。德意的进一步勾结使英法两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为了应付这种急剧变化的形势,1939年3月21日至22日,英法两国外长在伦敦举行会谈,讨论对德作战时相互支援的措施。双方互换了照会,规定了战时相互支援的义务。
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希特勒的“绿色计划”(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刚刚完成,又于4月3日下达永远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在这种硝烟弥漫、战云翻滚的紧急关头,苏联一再努力,倡议同英法和其他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订立保障安全条约。英国统治阶层中以丘吉尔、艾登等为代表的“反绥靖派”,清醒地看到希特勒的威胁以及苏联对其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但张伯伦还不肯完全丢掉绥靖主义的破旗。对于苏联提出的召开欧洲安全会议的建议,张伯伦借口条件尚未成熟而加以拒绝。张伯伦的这一系列做法,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斥责张伯伦背信弃义,伦敦公众还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同苏联缔结条约。在这样的压力下,张伯伦政府才于1939年5月27日同意与苏联谈判。但谈判一开始就在政治协定和军事协定是否同时签订以及协定中“间接侵略”这个用词上陷入了僵局。苏联为打破谈判僵局做了许多努力,皆因英国的诚意不足而告吹,政治谈判终无结果。为了继续进行军事谈判,苏联派出了最高级别的军事代表团,团长是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元帅。而英国在上次的政治谈判中,派出的是外交部的一个秘书级别的官员,这次是一个未任重要军职、即将退休的海军将领德拉克斯。在《慕尼黑协定》签订时,张伯伦在英国与德国之间飞来飞去,乐此不疲。而今,在希特勒即将发动世界大战的危急时刻,他却让他的代表团在延宕了11天之后,不乘飞机而坐海轮赶到莫斯科。时间耽误了不说,当苏联代表拿出他们详细抗击侵略者的计划时,英国的代表却说,他们是来讨论一般原则的。值得一提的是,当苏英法三国谈判如何联合对付侵略时,英德之间、苏德之间也在进行着秘密谈判。在这样互不信任的状态下,谈判最终以失败告终。
苏英法三国的谈判失败,意味着苏联所提出的集体安全政策的结束。在这样的打击下,苏联又重拾1938年前德国提出的商业协定。希特勒为了专门对付西方,指使其谈判代表一步步与苏联保持接触。苏联也积极避免首先受到德国的攻击和德日法西斯的夹击,两国最终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解除了德国两面作战的威胁,促使希特勒下决心按原计划发动世界大战。本来苏联从一开始就是极力主张反对法西斯的,但自条约签订后,苏联不再提德国法西斯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敌人,反而谴责英法是战争贩子。这比英法的绥靖政策更能直接助长希特勒的嚣张气焰,而且打击了可以争取和联合的中间力量。另外,在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中,苏联和德国还划分了势力范围,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各国人民中间引起了混乱。可以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特殊条件下产生的不正常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