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稳定欧洲秩序方面的基石:《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年)

重新稳定欧洲秩序方面的基石:《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1815年)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各国出兵干涉。1793年,奥地利、普鲁士、英国、荷兰、西班牙、撒丁、那不勒斯等国结成第一次反法联盟,出兵进攻法国,遭到法国的顽强抵抗。1797年,第一次反法联盟解体。1798年12月,英国、俄国、奥地利、葡萄牙、土耳其、那不勒斯等国组成第二次反法联盟。俄军进入意大利,打败法军。奥地利不仅夺回在意大利的领地,还企图入侵法国。英对法各港口实施封锁,并一度在荷兰沿海地区登陆。虽然反法联盟因内部分裂导致俄军退出战斗,但法军仍面临大军压境、国内政局动荡的严峻局面。

为了扭转局势,拿破仑决定击败在北意大利的奥军,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1800年6月14日,在马伦哥战役中,拿破仑打败奥军。同年12月,法军在德意志的霍恩林登战胜奥军。第二年2月,法国与奥地利签订《吕内维尔和约》。10月,法国又分别同土耳其和俄国签订了和约。丧失同盟国的英国也不得不同法国签订《亚眠和约》。但是,英法间的矛盾并未因此而消除,英国继续谋求建立新的反法同盟。1805年4月,对法扩张深感不安的俄国与英国缔结了同盟,瑞典、丹麦、西西里、那不勒斯和奥地利的加入,使这一同盟扩充为第三次反法同盟。然而,从第三次反法同盟到第五次反法同盟,法军始终势不可当,一个幅员辽阔的拿破仑帝国在连续不断的侵略战争中形成,直接或间接统治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奥地利、普鲁士臣服于法国,俄国也为了自保而向法国委曲求全。

随着拿破仑的声望和势力达到顶点,其矛头越来越针对俄国。从1812年起,双方开始拉拢盟友,为即将到来的冲突作准备。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大军入侵俄国。战争初期,俄军被迫退却。9月以后,俄国军民坚壁清野,开展游击战,拿破仑的处境每况愈下。11月底,法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没。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组成,优势的天平逐步向同盟倾斜。1814年4月,拿破仑战败。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欧洲各战胜国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国际会议。会议由俄、英、普、奥4国把持,一切问题都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普鲁士首相哈登堡和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在秘密的“四国委员会”上决定。其他国家的代表只参加开幕式和闭幕式,其余的时间则靠娱乐来打发。

维也纳会议事实上是一次分赃的会议。分赃过程中,战胜国间分歧越来越大,最终分成以英、奥、法三国为一方和以俄、普两国为另一方的两派。为了对抗俄国和普鲁士,英、法、奥还签订了一个秘密军事条约,规定:3国中任何一国,如遇他国进攻,另两国有义务援助;必要时,由法、奥出兵15万,英国供给军火。该条约的秘密出台从一个侧面暴露了两派冲突的剧烈程度。

翻过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

在4个多月的时间里,列强间几经较量,终于于1815年2月11日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达成妥协。不久,拿破仑逃回巴黎重登帝位的消息传来。面对新的共同威胁,各国停止争执,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并在6月9日签订《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该议定书任意宰割兼并小国、弱国土地,以满足强国的霸权要求。它的签订又一次改变了欧洲和世界的政治地图。

虽然领土和殖民地问题不断引起各国间的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但是在恢复和巩固封建制度上,他们却始终坚持同样的立场。当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提出所谓“正统主义”原则时,各国代表一致表示赞成。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个原则能够维护封建王朝和地主贵族的利益,阻止和镇压民主民族运动。从巩固封建势力、暂时恢复封建秩序的意义上说,《维也纳会议最后议定书》可以与1648年的《威斯特发里亚和约》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