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军国主义复活:《洛迦诺公约》(1925年)
《凡尔赛和约》沉重地打击了德国。但是,德国并不甘心失败。特别是有着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贵族军官团,更将国家的沉沦视为奇耻大辱。因此,无论政界还是军界,都将东山再起作为当务之急。
历史为德国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1922年底,身陷财政经济危机的德国向协约国提出延期支付战争赔款。英国表现出支持的态度,法国则坚决反对。为从德国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法国诉诸武力,于1923年1月11日伙同比利时进军德国的鲁尔矿区。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引起德国经济的进一步恶化,更加无力支付赔偿,而且也导致法国自身统治集团陷于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当英国提出召开会议解决赔款问题并施加巨大压力后,法国不得不作出妥协。1923年11月30日,赔款委员会成立了两个专家委员会,其中第一委员会主席由美国银行家查理·道威斯担任。4月9日,委员会提出了关于赔款的报告书,史称“道威斯计划”。该计划从同年8月30日起正式生效。按照道威斯计划,为了支付赔款,德国必须先恢复经济。为此,英美金融界有责任帮助德国稳定通货和平衡预算。道威斯计划实施以后,美元和英镑不断流入德国工业部门。据统计,从1924年到1929年,美国和英国通过借款、信贷和工业投资等方式,至少给德国200亿到250亿马克。而此间德国支付的战争赔款却只占美英货款的一半。大量的借款与投资,为德国经济的恢复注入了活力。1927年德国生产重新达到战前的水平,1929年超过了英法。
但是经济实力的增强并不能满足德国的野心,为了恢复强国地位,德国又将目光放到安全环境和政治地位的取得上。当时,英、法、美各国对欧洲的战略地位都给予高度重视,并把德国当作欧洲战略棋局上一枚有决定意义的棋子。法国身为欧洲大陆的霸主,当然不愿看到德国强大;英国希望德国具有一定的实力来牵制法国;美国则愿意看到英法互相制衡,同时德国能够抗衡英法。列强间的重重矛盾,为德国一步步达成自己的目的创造了契机。1925年1月20日,德国向英国政府递交了一份关于边境安全保证的备忘录,备忘录主张签订一个保障莱茵区领土现状(1924年夏,法国被要求在一年内撤出莱茵河地区)的公约。通过外交手段,德国先后获得英、法对该备忘录的支持。同年10月5日至16日,英、法、德、比、意以及波兰、捷克等国代表在瑞士的洛迦诺举行国际会议,签订了《莱茵保证公约》等8个文件,统称为《洛迦诺公约》。
出席洛迦诺会议的各国代表
《洛迦诺公约》大大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同时削弱了法国。因而,存在于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更加尖锐。在国力日盛的条件下,军国主义势力的野心急剧膨胀,将德国逐渐引上一条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道路。希特勒上台后,在1936年3月7日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并向英、法、比、意4国递交备忘录,宣布废止《洛迦诺公约》。从此,德国的战争机器开始加速运转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