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彻底瓦解:《康波福米奥和约》(1797年)

第一次反法同盟的彻底瓦解:《康波福米奥和约》(1797年)

巴士底建于1370~1382年间,原是一座堡垒,用以加强巴黎东门的防卫。16世纪时曾被扩建,形成一个坚固庞大的防御体系。它由8个高大的塔楼组成,一道高24米、厚3米的围墙把8个塔楼联结成一个整体。在其周围挖有宽26米、深8米的壕沟,进出全靠吊桥。17世纪上半叶,巴士底被改为国家监狱。这里关押过与宫廷阴谋有牵连的朝臣、反抗朝政的作家,以及专制统治的反对者。渐渐地,它成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举行武装起义,攻下了巴士底监狱。这一壮举揭开了法国历史新的一页,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真正开始。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方面受到了一切进步民主力量的欢迎和讴歌,另一方面也引起了欧洲反动势力的恐惧和敌视。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瑞典跃跃欲试,准备联手干涉法国革命。1792年2月,奥地利和普鲁士首先订立了反对法国革命的同盟条约。根据条约,奥、普各出两万陆军进攻法国,但最终铩羽而归。获得新领土的法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进一步加剧了反动势力的恐慌。

1792年9月,法国废除王政,实行共和,并于第二年1月处死国王路易十六。这两件事刺激了欧洲所有的君主、王族,特权阶层此刻再也坐不住了。1793年2月1日,英国宣布要联合欧洲各国反对法国。同一天,法国对英国、荷兰宣战。继英、荷、奥、普之后,西班牙等国也陆续加入了联盟,俄国也宣布与法断交,支持联盟。这样,一个以英国为首领的第一次反法大同盟就建立起来。

尽管建立了同盟,但由于成员国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它们不可能在对法战争问题上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除一段时间因统帅叛变而招致的失败外,法国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为了消除军事上的被动,同时也是出于与盟国之间复杂关系的原因,1795年,普鲁士和法国单独和谈,不久西班牙也和法国和谈,3国缔结了《巴塞尔和约》。随后,荷兰和法国签署了《海牙条约》。至此,第一次反法同盟破裂。

普鲁士、西班牙、荷兰以及其他国家退出反法同盟后,只剩下英国和奥地利继续和法国作战。看到反法同盟即将瓦解,俄国为了扩张领土的目的,积极促成3国的联合。1795年9月,英、奥、俄3国在彼得堡订立同盟条约,重建反法同盟。但由于各国仍有各自的打算,军事行动依旧不能保持一致。这种状况为法军的进攻提供了条件。在拿破仑的率领下,法军进入奥地利境内。在连遭失败之后,奥地利只好求和。1797年10月17日,双方在意大利的康波福米奥城签订正式和约,和约规定:奥地利承认莱茵河为法国边界,承认法国在北意大利新建立的西沙尔平共和国和占有爱奥尼亚群岛。该和约不仅大大加强了法国的实力,提高了它在欧洲的地位,而且还导致1793年组成的第一次反法同盟因奥地利的退出而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