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同盟矛盾阴影下的停战安排:《尼西亚斯和约》(公元前421年)
雅典是古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之一,位于希腊半岛中部的阿提卡半岛,约公元前8世纪由爱奥尼亚人所建。公元前7~前6世纪在平民与贵族斗争中,雅典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成为希腊城邦中较大的一个。在公元前490年开始的希腊与波斯的战争中,雅典利用其海上优势,通过著名的温泉关之战和萨拉米斯战役将东方军事强国波斯击败,使希腊城邦免受波斯人的蹂躏。雅典经过这场战争不仅跃居海上霸主地位,而且仗着它出力打败波斯人而博得的威望,创立了一个海上同盟。因同盟总部和同盟金库设在提洛岛,所以这个盟约被称为“提洛同盟”。入盟者有小亚细亚和爱琴海诸岛的希腊本土城邦约200个。初期,各盟邦地位平等,按实力大小提供不同数量的舰船、兵员和盟捐,重大事务由同盟会议决定,组织管理权和舰队指挥权则归雅典。后来雅典倚仗这一权力逐渐控制入盟各邦,成为实际上的盟主,并于公元前454年将同盟金库移至雅典城。希波战争(前492~前449)结束后,雅典停止召开同盟会议,并侵吞同盟基金,镇压盟邦的反抗,各盟邦遂沦为雅典的纳贡国、附属国,同盟的性质也随之改变,成为雅典对外扩张和同斯巴达争霸希腊的工具。
斯巴达是古希腊著名的奴隶制城邦之一,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公元前8世纪建国(因斯巴达城而得名)。居民分为斯巴达人、皮里阿西人和希洛人。斯巴达人只占居民的1/10,但他们都是奴隶主。公元前6世纪末,斯巴达人控制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各城邦,结成以它为首的军事、政治同盟——“伯罗奔尼撒同盟”。其目的是镇压奴隶的反抗,保护各盟国中奴隶主的利益。斯巴达在这个同盟中占据领导地位,有权召集同盟代表大会和任命战时同盟军最高统帅。同盟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形式上由同盟国代表会议处理,而实际上则完全取决于斯巴达。希波战争中,该同盟曾与雅典联合抗击波斯入侵。
希波战争以后,斯巴达与雅典及其同盟者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雅典为达到控制地中海东部到西部的贸易路线、夺取西西里岛粮源的目的,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的科林斯等工商业城邦的经济竞争日益加剧;斯巴达则担心雅典的海上霸权会威胁其海外交通,便坚决支持科林斯与雅典对抗。与此同时,尽管雅典的民主政治与斯巴达的贵族政治明显不同,但它们为达到称霸的目的,都竭力利用对方内部的反对派,双方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因此愈演愈烈。公元前431年,斯巴达的同盟者底比斯袭击雅典的同盟者普拉蒂亚,随即斯巴达军队侵入阿提卡,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前404)爆发。
古希腊重装步兵
战争第一阶段(前431~前421),史称“阿基达马斯战争”,战争双方实力相当。斯巴达是陆上强国,拥有古希腊最精锐的重装步兵,擅长于平原作战,然而其海战经验不足;而雅典的主要优势在海上,缺少陆战经验。因此从战争一开始就注定这是一场持久战,无论哪一方想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均非易事。阿基达马斯战争总的特点是头绪纷繁、混战不已,但多是些小的战役,输赢立定而胜负未决,都于大局无妨。起初,雅典遵循当政者伯里克利坚守不出的战略,使斯巴达的围困无法奏效,但不久雅典城内发生瘟疫,死亡枕藉,伯里克利也染疫身亡。公元前427年,主战派首领克里昂当选雅典首席将军,率军占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派罗斯,煽动斯巴达的国家奴隶希洛人暴动,而斯巴达则发兵进攻爱琴海北岸,鼓动雅典的同盟国反叛。公元前424年,斯巴达攻陷雅典的重要据点安菲波里。公元前422年雅典与斯巴达在安菲波里决战,双方主帅克里昂和伯拉西达均阵亡,第二年双方签订了《尼西亚斯和约》。和约以雅典代表尼西亚斯将军的名字命名,有效期50年。和约规定:恢复战前状态,互相归还侵占领土,交换战俘。该和约因没有满足伯罗奔尼撒同盟中某些盟邦的领土要求,引起科林斯、维奥蒂亚等城邦的反对,所订条款未完全履行,两大同盟之间矛盾依然存在。公元前415年双方重新开战。
第二阶段(前415~前404),雅典远征西西里遭到惨败,斯巴达借助波斯人的力量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签订和约,解散了提洛同盟,承认斯巴达在希腊的霸权。此后,斯巴达积极扶植希腊贵族势力,肆意干涉他邦内政,引起盟邦不满。公元前394年,雅典联合希腊的其他主要城邦与斯巴达开战。公元前371年,斯巴达在留克特拉之战中败北,伯罗奔尼撒同盟亦于公元前370年解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