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立法国的第一步:《三皇同盟条约》(1873年)

孤立法国的第一步:《三皇同盟条约》(1873年)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德国首相俾斯麦为防止法国的复仇战争,将孤立法国作为其对外政策的核心。1872年,德、俄、奥3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翌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三皇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3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不过,3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也使得条约的内容比较含糊。

“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正是基于此,俾斯麦认为反法的条件已经成熟,遂于1875年春挑起德法冲突,战争一触即发。但是德国的打算遭到俄国的反对,而英国为了维持它传统的均势政策,也对德国用兵持否定态度。迫于压力,俾斯麦不得不停止对法国的战争计划。危机虽然平息,但“三皇同盟”分裂的种子也就此种下。

1877年4月,俄国对土耳其宣战,俄土战争爆发。在英国和奥匈帝国的干预下,俄国被迫停止入侵行动,于1878年3月与土耳其签订《圣斯特法诺和约》。《圣斯特法诺和约》使俄国在巴尔干的势力大大扩张,引起了英奥等国的极力反对,他们联合德国一起向俄国施压。1878年6月,在柏林召开国际会议,俄、英、德、奥匈、意、土等国代表参加;7月,签订《柏林条约》。《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作了重大修改,迫使俄国吐出已获得的部分战利品,因而进一步加剧了俄国与德奥的矛盾,“三皇同盟”面临破裂。

柏林会议后,德国加紧同奥匈的外交接触,试图以德奥的紧密关系弥补“三皇同盟”。1879年10月,德奥签订秘密军事同盟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国一方受到俄国的进攻,另一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如果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以外的进攻,另一方保持善意中立,如进攻方得到俄国援助,缔约双方应共同作战直至共同议和。然而,因法国是其心腹之患,德国对德奥同盟并不满足。为此,俾斯麦又采取措施缓和与俄国的关系。1881年,俾斯麦与俄奥两国大使重新签订《三皇同盟条约》。1884年,三国续订条约。1887年,条约废除。

“三皇同盟”的建立,是“铁血宰相”俾斯麦外交政策的重要一环,反映出德法矛盾已上升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