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开华北门户,反动政策的恶果:《塘沽协定》(1933年)

洞开华北门户,反动政策的恶果:《塘沽协定》(1933年)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日本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中国的热河、察哈尔和关内地区。由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日本在进军途中没有碰到太大的阻碍。1933年3月5日,日军占领承德,热河全部沦陷。4月,日军越过长城,攻入河北滦东地区。5月下旬,在中国军队相继放弃长城各口的同时,日军强渡滦河,逼近北平和天津。

中日代表在塘沽会谈

在此形势之下,蒋介石仍旧一意孤行,提出“救国必先剿共”,并派人与日军洽谈停战事宜。5月30日,中日停战谈判在塘沽进行。北平军分会总参议熊斌与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各代表本国政府举行会谈。5月31日,熊斌屈服于日本人的嚣张气焰,接受了日方事先拟定的草案。同日,双方签订了《塘沽协定》。

协定规定:中国军队迅速撤退至延庆、昌平、高丽营、顺义、通州、香河、宝坻、林亭镇、宁河、芦台一线以西以南地区,以后也不得越过该线以及进行“骚扰”;日军在确信中国军队撤退后,不再越过上述撤退线继续进行追击,并自动退回到大致长城一线;长城线以南,中国军队撤退线以东、以北地区为非武装区,由中国方面派警察维持治安。

该协定的签订表明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占领的“合法化”,并将察哈尔北部、河北东部大片国土拱手让与敌人,洞开华北门户,为日本进一步控制华北准备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