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均摊的协议:《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1943年)
1943年,反法西斯战争各主要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折,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对德胜利,北非地中海战场意大利投降,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夺回战争的主动权。这些都预示着德日法西斯的覆灭已不可避免。在这种形势下,美英苏三国为了尽快结束对德、对日战争,商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确定举行首脑会晤。
1943年8月,苏美英三国商定在首脑会议之前,先在莫斯科举行外长会议。参加外长会议的分别为苏、美、英三国外长莫洛托夫、赫尔、艾登。另外,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英国国防部参谋长伊斯梅将军等人也参加了此次外长会议。长期以来,由于英国的种种借口及罗斯福的犹豫不决,使第二战场的开辟一再推迟。1943年的三国外长会议,把反法西斯内部争论的焦点提到了会议的第一项议程上来,即缩短战争时间的措施和开辟第二战场的问题。苏联代表主张明确规定开辟第二战场的日期,英美代表对此不愿承担义务,反而提出了种种条件。外长会议接着讨论了由美国起草、得到英国同意的《苏、美、英、中四国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最后,这个文件决定用四大国名义发表,中国驻苏大使傅秉常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这个宣言。外长会议还着重讨论了德国问题,并根据艾登的建议,决定在伦敦成立“欧洲咨询委员会”,研究与战事发展有关的欧洲问题,首先是德国问题。会议还发表了关于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暴行的3个宣言。10月30日外长会议结束。对于此次会议,罗斯福尤为积极。因为他要“从美国的最大利益出发”,“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秩序”。
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左起)在德黑兰会议期间合影
首脑会议筹备期间,美苏两国就会议地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罗斯福急切希望同斯大林会晤,因而作出让步,定在了斯大林提出的伊朗首都德黑兰。1943年11月底,罗斯福和丘吉尔赴德黑兰同斯大林会晤。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举行会谈,罗斯福被推选为主席,会谈涉及协调军事行动和战后世界安排等广泛的重大问题。关于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三国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特别是苏英之间。丘吉尔惧怕苏联日后的强大,坚持他的地中海战役,并采取了拖延战术。罗斯福则为了不得罪丘吉尔态度也不明朗,会场气氛并不融洽。在斯大林与丘吉尔争论的过程中,罗斯福渐渐站稳了立场,明确表示支持斯大林,丘吉尔也终于同意确定“霸王”战役即诺曼底战役。
随着紧张气氛的缓和,会议还讨论了关于建立国际组织的问题、关于处置战后德国的问题、关于波兰问题、关于芬兰问题、关于殖民地和战略据点问题等。由于三国首脑意见分歧严重,在处置德国问题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但通过努力,最后签订了《苏美英三国德黑兰总协定》。三国还发表了关于伊朗的宣言,表示完全赞成伊朗政府维持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愿望,并期望伊朗在战后参加建立国际和平、安全和繁荣的工作。
总协定规定:(1)盟国支援南斯拉夫游击队。(2)期望土耳其参战,苏表示如因土参战导致保加利亚卷入战争,苏将立即对保处于战争状态。(3)考虑到“霸王”战役应于1944年5月发动,同法国南部的战役相配合。此项战役应在登陆器材数量允许的比例范围内着手准备。(4)三国军事参谋官继续密切联系,并制订迷惑敌人的第二套计划。三国关于伊朗的宣言肯定了伊朗对共同战争提供的支援、特别是对苏联海外补给的支援,同意继续给伊朗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等。会议就对德作战,尤其是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达成了协议,从而结束了苏、美、英之间一场长达两年多的争论,协调了三国的军事战略行动。
这次会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次会议,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维护和加强盟国间的团结与合作、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具有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否定会议的消极面。由于美、英、苏三国在会议期间从各自利益考虑,达成了一些损害他国利益的妥协或默契,也给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