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意义有限禁止化学武器协定:《美苏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协定》(1990年)

实际意义有限禁止化学武器协定:《美苏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协定》(1990年)

化学武器是指以毒剂的毒害作用杀伤有生力量的武器。它在使用时,借助于爆炸、加热或空气阻力等作用,将毒剂分散成蒸气、液滴、气溶胶等状态,使空气、地面、水和物体染毒,经呼吸道、皮肤、眼、口等器官,引起人、畜中毒,以杀伤、疲惫敌有生力量,迟滞、困扰敌方的军事行动。自化学武器问世以来,国际社会为禁止化学武器进行了不懈努力。1925年6月17日,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签订了《禁止在战争中使用窒息性、毒性或其他气体和细菌作战方法的议定书》。1948年联合国安理会常规军备委员会通过决议,将化学武器列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从1976年起,美苏两国就开始了关于销毁化学武器的谈判,希望通过削减和销毁两国的化学武器来制约这种恐怖手段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扩散。1981年谈判因两国关系紧张而中断。1985年,双方恢复谈判。由于苏联态度积极,会谈出现突破性进展。1989年9月,双方签署《化学武器的核查及数据交换备忘录》,为签署正式协定铺平了道路。1990年6月1日两国在华盛顿签署了《美苏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协定》,其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销毁和不生产化学武器及关于促进禁止化学武器多边公约的措施的协定》。

协定由序言和10条正文组成,主要内容包括:协定生效后,双方即停止生产化学武器;1992年至2002年,各方化学武器总量削减到5000物剂吨的限额;削减下来的化学武器,包括化学品、弹药、装置和容器等予以销毁;到2002年底,各方化学武器储存设施不超过8个,并设置在本国领土上;双方承诺就安全有效地销毁化学武器的方法和技术进行合作;双方为早日缔结和有效执行多边公约进行合作,并决定在多边公约生效后第8年底,每方将其化学武器总量进一步削减到500物剂吨,并建议届时举行公约缔约国特别会议,以决定在其后两年内彻底消除所有剩余的化学武器。

但是,由于美苏有各自的算盘,协定主要针对老化过时且污染严重的一元化学武器,而且条款对于美苏的实战能力毫无影响,因此该协定实际意义有限。协定的一些规定与国际社会要求全面禁止化学武器的呼声相悖,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抨击。1991年5月13日,美国不得不承诺在国际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生效后10年内全部销毁其化学武器。而俄罗斯则在2009年8月再次宣布,将履行有关国际公约要求,在2012年前销毁其目前库存的总量约2.5万吨的所有化学武器。2013年4月17日,俄罗斯工业和贸易部公布消息说,俄罗斯已销毁约3/4的库存化学武器,并将按计划在2015年底前销毁所有化学武器。俄罗斯共有24处与生产化学武器有关的设施,据俄方透露,其中8座设施已被摧毁,15座获准改造为其他用途的设施,另外一座也已提交改造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