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民族带来空前的危机: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
1868年,日本开始了史称“明治维新”的资产阶级改革,“脱亚入欧”,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的日本很快跻身于殖民主义掠夺者的行列。为了与欧美列强争夺亚洲和世界霸权,日本竭力鼓吹和推行“大陆政策”。这个政策的本质就是用武力分步骤地对其邻近国家进行侵略。它的步骤如下:征服中国台湾—征服朝鲜—征服中国满蒙—征服中国内地—征服世界。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的对外侵略,完全按照上述步骤展开。
1871年9月,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中日《友好条约》,意图削弱清朝在朝鲜的影响。1875年4月,日本侵入汉江口,但被朝鲜军民击退。9月,日本军舰再次闯入汉江口。第二年2月,日800名士兵在江华岛登陆,勒令朝鲜与之谈判。同月26日,朝鲜被迫在《江华条约》上签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江华条约》签订以后,日本加紧了对朝鲜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渗透,并按照日本模式对朝鲜军队进行改编。日本军官对朝鲜士兵的虐待,引起了“壬午兵变”(1882年4月)。之后,日本使用武力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济物浦条约》,同意它在朝鲜驻军的要求。
中日双方代表在马关春帆楼谈判签约
在此形势下,朝鲜国王向清朝政府提出派驻军队的请求。为了牵制日本,清王朝同意了这一请求。1884年10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朝鲜发生政变。但由于清军的支援,政变很快便破产。日本政府深感清朝在朝鲜驻军对自己的侵略计划是极大的障碍,于是考虑与清政府进行谈判协商撤军问题。经过首相伊藤博文和清政府李鸿章的会晤之后,两国于1885年4月18日签订中日《天津条约》,规定双方在4个月内从朝鲜撤出各自的军队;朝鲜若有重大事件需要两国或一国派兵,应预先通告。
1894年5月,朝鲜全罗道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统治者请求清朝政府派兵援助。日本利用这种形势,竭力怂恿清朝出兵,企图把清政府拖入预设的战争陷阱。同时,日本在国内秘密下达动员令,准备大规模侵入朝鲜。6月9日,日本派兵在朝鲜登陆。起义被镇压以后,中国建议双方同时撤兵,日本置之不理,继续增兵。7月19日,日本外相给日本驻朝公使发来密令:不惜任何手段,立即挑起中日军事冲突。7月23日,日本扶植傀儡政权,并迫使其“授权”日军驱逐中国军队。25日,日本违背国际惯例,不宣而战,令其军队向中国军舰开火,甲午战争由此爆发。而一味避战求和的清政府直到8月1日才被迫对日宣战。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清军屡战屡败。黄海海战中,清朝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旅顺、威海卫相继失守。形势危急之下,腐朽的清政府急忙向日本侵略者求和。1895年3月20日,清政府全权代表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相陆奥宗光在日本马关进行谈判。谈判中,日本一方蛮不讲理,只准李鸿章回答同意或不同意。而对此,李鸿章竟然完全屈服。4月17日,他在日本单方面拟就的中日《马关条约》(又称《马关新约》)上签字。中日《马关条约》除11款正约外,还有《另约》和《议订专条》各一。它的主要内容有:中国承认朝鲜的完全“自主”;中国割让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资本家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享受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辽东半岛被日本占领引起沙俄的不满。1895年4月20日,俄国纠集法、德进行干涉。日本被迫于5月10日发表声明,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同时从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补偿”给日本。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族资本因列强的资本输出而受到打击;巨额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从而被列强进一步控制;沉重的外债让清朝国力日趋衰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总之,中日《马关条约》是继中英《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卖国条约,它把中国推到了空前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