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被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安政条约》(1858年)
到17世纪末为止,日本仍处在江户幕府的封建统治下,对内实行残酷的封建统治,人民生活困苦,经济上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对外则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对外贸易只限于中国、荷兰及朝鲜。因此整个日本显得沉闷没有生气,像一潭死水。18世纪,日本国内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的成长及城乡人民反抗运动的发展,使得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面临崩溃的前景。此时新兴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在与中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从中国攫取了大量利益后,开始把目光投向日本。1851年,美国政府决定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海禁。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洋舰队司令官海军准将柏利率军舰4艘强行驶入东京湾的浦贺港,要求缔结日美通商条约。幕府在武力要挟下,终于接受柏利所携带的美国总统的国书,答应于次年春季回复。1854年2月柏利率军舰10艘再度驶入东京湾,在神奈川耀武扬威,并发出最后通牒。3月,幕府被迫与美国签订不平等的日美《亲善条约》,条约规定:日本向美国开放下田、函馆两港,为美国船只提供粮食、淡水和煤炭等必需品;美国可在此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日本锁国政策(1633年起实行)的结束。不久,英、荷、俄等国也先后同日本缔结了类似条约。但列强并未因此为满足,美国更是得寸进尺,为取得更多的侵略特权,1856年美国总领事哈里斯抵日,同幕府进行“谈判”。在武力威胁下,幕府终于在1858年7月同美国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亦称《安政条约》)。根据条约,日本同意与美国交换公使、领事;开放神奈川、长崎、兵库、新潟等四港及江户、大阪两市;日本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货物出口税规定为5%,美国输入货物除酒类抽35%外,其余绝大多数货物也只能按5%抽税;外国金银货币可以在日本通用;美国进一步攫取了领事裁判权和建立租界、行使治外法权等特权。同年,日本又被迫和荷、俄、英、法签订了相同内容的条约。上述条约将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使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了日本人民反对幕府统治和外国侵略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