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世界的弱肉强食:《凡尔赛和约》(1919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数国)与协约国(英国、法国、俄国及美国、日本、中国等)之间,从1914年8月爆发到1918年11月协约国胜利,持续了4年多的时间。战争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全世界。战争一结束,主要战胜国英、法、美等急于维护并扩大各自的利益,于1919年1月18日在巴黎的凡尔赛宫召开和会。表面上,巴黎和会以起草并签订对战败国的和约为目的,但事实上,各帝国主义列强都有自己的掠夺计划。因此,分赃上的些许不均都会引发激烈的辩论。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频繁争吵和为诸多细节喋喋不休成为和会的主要景观。所幸的是,和会进程并未因举步艰难而流产。1919年6月28日,在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三巨头”的操纵下,《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终于签订。由于签字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故该和约简称为《凡尔赛和约》。和约共15部分,440条。
和约规定了对德国的处置方法,内容既涉及德国的疆界及殖民地,也涉及德国的军备问题和战争赔款等问题。因和约是在未让德国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草拟制订的,因此,它提出的条款之苛刻就在意料之中了。按照和约,德国的海外殖民地不仅将全部丧失,而且还将失去本土的1/8和人口的1/10;和约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要求它只能拥有10万军队和36艘军舰;同时,德国必须结束军事航空工业,取消军事航空部队,并向协约国交出所有航空器和有关装备,留下的140架飞机和196台发动机只能用于商业领域。虽然和约没有就战争赔款数额作出最后决定,但规定德国在1921年5月1日以前付清第一期赔款200亿金马克。总之,和约使德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生活等遭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特别是德国人民和其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被压迫民族,更是深受其苦。
从清理战后事务的纯军事意义上来说,《凡尔赛和约》基本达到了它的目标。但是,军事一刻也离不开政治的根源。尽管巴黎和会前后,各种和平的论调不绝于耳,但剥掉其外衣,便可看出它们虚伪的本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各个交战国都陷入了政治和经济的困境之中。而恰在此时,各国的反战运动和革命斗争却借着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有利形势而急剧高涨。对此,帝国主义既恐惧又憎恨并有所不甘。与此同时,美国冠冕辞藻下欲称霸世界的野心也引起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的疑虑和反对。因此,为了欺骗群众,为了共同的反革命目的,更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后不久,便匆匆召开了和会。
1919年1~6月,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宫举行
《凡尔赛和约》签署后,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英国继续统治地中海的中近东地区,日本在远东的优势也得以维持。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美国却未能大获而归。所以,悻悻之余,美国于1921年7月提出并发出邀请召开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比、荷、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华盛顿会议。会议签署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日两国的势力范围,同时把深重的灾难强加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特别是中国人民的头上。
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华盛顿会议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进而建立起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即通常所说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来源于各强国之间的暂时妥协,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之间固有的矛盾。实际上,它从一开始便孕育着一场新的灾难。列宁曾对“一战”后的国际秩序作了一针见血的讽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