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编委会
前 言
第一篇 实验室诊断技术
第一章 病原分离与鉴定技术
第一节 病毒分离与鉴定技术
一、病毒分离培养技术
二、病毒鉴定技术
第二节 细菌分离与鉴定技术
一、细菌分离培养技术
二、细菌鉴定技术
第三节 寄生虫分离与鉴定技术
一、病原诊断
二、免疫学诊断
三、分子生物学诊断
第二章 分子诊断技术
第一节 传统分子诊断技术
一、核酸杂交技术
二、聚合酶链反应
三、核酸片段多态性分析
第二节 新型分子诊断技术
一、实时荧光PCR技术
二、基因芯片技术
第三章 血清学诊断技术
第一节 非标记免疫技术
一、凝聚性试验
二、沉淀试验
三、有补体参与的试验
四、中和试验
五、变态反应
五、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第二节 免疫标记技术
一、免疫荧光技术
二、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三、酶免疫技术
第四章 病理学诊断技术
第一节 常规病理学诊断技术
一、大体解剖技术
二、组织病理学技术
第二节 免疫组织化学与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
一、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技术
二、分子病理学诊断技术
第二篇 牛羊共患病分述
第一章 口蹄疫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流行范围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料样品的采集
二、口蹄疫病原通用检测技术
三、口蹄疫血清学诊断
第二章 炭疽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点和培养特性
三、分型
四、基因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流行范围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快速检验
二、噬菌体裂解试验
三、Ascoli试验
四、分子诊断技术
第三章 布鲁氏菌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性
三、分型
四、基因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我国的分布
二、国内流行形势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分离鉴定
二、检测布鲁氏菌抗原
三、分子诊断技术
四、变态反应
五、血清学诊断
第四章 棘球蚴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
三、生活史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流行范围
二、流行特征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棘球蚴的检查
二、成虫检查
三、生物安全防护
四、其他方法
第三篇 牛病分述
第一章 牛海绵状脑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及全球分布
二、传播途径
三、流行病学特征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组织病理学方法
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第二章 牛瘟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流行范围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三章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分布与流行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四章 牛结节性皮肤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分布与流行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样品采集
二、病原学诊断
三、抗体检测
第五章 牛流行热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分布与流行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六章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毒分离鉴定
二、病毒抗原检测
三、分子诊断技术
第七章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结构
四、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八章 牛恶性卡他热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和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狷羚属疱疹病毒I型的起源、分布及流行形势
二、绵羊疱疹病毒2型的起源、分布及流行形势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狷羚属疱疹病毒I型牛恶性卡他热诊断
二、绵羊疱疹病毒2型牛恶性卡他热诊断
第九章 牛白血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及在我国的分布
二、流行病学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章 牛出血性败血症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特点及培养特性
三、分型
四、基因组
五、蛋白质组
六、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分离培养
二、分子诊断技术
第十一章 牛生殖器弯曲杆菌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性
三、分型
四、基因组
五、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二章 牛结核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与培养特性
三、分型
四、变异性
五、基因组
六、蛋白质组
七、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和流行范围
二、影响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免疫学诊断
第十三章 牛巴贝斯虫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虫种与形态
三、生活史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牛双芽巴贝斯虫病
二、牛巴斯虫病
三、牛卵形巴贝斯虫病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四章 牛锥虫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病原种类及形态特征
三、生活史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传播媒介种类
二、我国的分布与流行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寄生虫学诊断
二、分子生物学诊断
三、血清学诊断
第十五章 毛滴虫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病原及形态
三、生活史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六章 日本血吸虫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病原形态
三、生活史
四、主要基因与功能蛋白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流行与分布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七章 牛泰勒虫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虫种与形态
三、生活史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牛环形泰勒虫病
二、牛瑟氏泰勒虫病
三、中华泰勒虫病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八章 牛皮蝇蛆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虫种与形态
三、生活史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四篇 羊病分述
第一章 痒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鉴定
二、组织病理学检测
三、抗原检测
第二章 绵羊痘和山羊痘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分布和流行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三章 小反刍兽疫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分布和流行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四章 山羊关节炎-脑炎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基因组
三、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五章 梅迪-维斯纳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基因组
三、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六章 传染性脓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分型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七章 羊肺腺瘤病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八章 羊肠毒血症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性
三、分型
四、基因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九章 传染性羊胸膜肺炎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与培养特性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五、生物学特性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章 干酪性淋巴结炎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与培养特性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第十一章 绵羊地方性流产
第一节 病原
一、分类地位
二、形态学特征与培养特性
三、基因组
四、蛋白质组
第二节 流行状况
一、起源
二、我国的流行状况
第三节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一、临床症状
二、病理变化
第四节 实验室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附录
附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动物疫病的预防
第三章 动物疫情的报告、通报和公布
第四章 动物疫病的控制
第五章 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检疫
第六章 病死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
第七章 动物诊疗
第八章 兽医管理
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十一章 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附则
附录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应急准备
第三章 监测、报告和公布
第四章 应急处理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附录3 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
一类动物疫病(17种)
二类动物疫病(77种)
三类动物疫病(63种)
附录4 动物疫病实验室检验采样方法
1 范围
2 样品采集的一般原则和采集前的准备
2.1 样品采集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2.2 使用器械的消毒
3 样品的采集
3.1 血液
3.2 一般组织
3.3 肠内容物或粪便
3.4 胃液及瘤胃内容物
3.5 呼吸道
3.6 生殖道
3.7 眼睛
3.8 皮肤
3.9 胎儿
3.10 小家畜及家禽
3.11 骨
3.12 脑、脊髓
3.13 液体病料
3.14 乳汁
3.15 精液
3.16 尿液的采集
3.17 环境
4 送检样品的记录
5 样品的运送
规范性附录A 待检样品保存液的配制(规范性附录)
A.1 阿(Alserer)氏液
A.2 30%甘油盐水缓冲液
A.3 肉汤(broth)
附录5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第三章 实验室的设立与管理
第四章 实验室感染控制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附录6 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2 结果判定
2.3 疫情报告
2.4 疫情确认
3 疫情处置
3.1 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的划分
3.2 疑似疫情的处置
3.3 确诊疫情处置
4 疫情监测
5 免疫
6 检疫监督
6.1 产地检疫
6.2 屠宰检疫
6.3 种畜、非屠宰畜异地调运检疫
6.4 监督管理
7 保障措施
附件1:间接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
1 试验程序和原理
2 材料
2.3 主要器材设备
3 操作方法
4 结果判定
附件2: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
1 材料准备
2 操作方法
3 结果判定
附件3: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
1 原理
2 适用范围
3 试验器材和试剂
4 试验方法
5 检测试剂的性状、规格
6 注意事项
附件4:口蹄疫病料的采集、保存与运送
1 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2 样品运送
附件5:口蹄疫扑杀技术规范
附件6:口蹄疫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
1 深埋
2 焚化
3 发酵
附件7:口蹄疫疫点、疫区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1 成立清洗消毒队
2 设备和必需品
3 疫点内饲养圈舍清理、清洗和消毒
4 交通工具清洗消毒
5 牲畜市场消毒清洗
6 屠宰加工、储藏等场所的清洗消毒
附件8:口蹄疫流行病学调查规范
1 范围
2 引用文件
3 术语与定义
4 跟踪调查
5 现况调查
附录7 炭疽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2 诊断
3 疫情报告
4 疫情处理
5 预防与控制
附件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1 试剂
2 器材
附件2:无害化处理
1 炭疽动物尸体处理
2 粪肥、垫料、饲料的处理
3 房屋、厩舍处理
4 泥浆、粪汤处理
5 污水处理
6 土壤处理
7 衣物、工具及其他器具处理
8 皮、毛处理
附录8 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2.2 临床症状
2.3 病理变化
2.4 实验室诊断
2.5 结果判定
3 疫情报告
4 疫情处理
5 预防和控制
5.1 免疫接种
5.2 监测
5.3 检疫
5.4 人员防护
5.5 防疫监督
6 控制和净化标准
6.1 控制标准
6.2 稳定控制标准
6.3 净化标准
附录9 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2 诊断
2.1 流行病学
2.2 临床症状
2.3 病理变化
2.4 实验室检测
3 疫情报告和确认
3.1 可疑疫情
3.2 疑似疫情
3.3 确诊疫情
4 疫情处置
4.1 临床可疑和疑似疫情处置
4.2 确诊疫情处置
5 防范措施
5.1 边境防控
5.2 饲养管理
5.3 日常监测
5.4 免疫接种
5.5 出入境检疫监管
5.6 宣传培训
附录10 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2.2 临床特征
2.3 病理变化
2.4 实验室诊断
2.5 结果判定
3 疫情报告
4 疫情处理
5 预防与控制
5.1 监测
5.2 检疫
5.3 人员防护
5.4 防疫监督
5.5 净化措施
附件:样品集菌方法
1 硫酸消化法
2 氢氧化钠消化法
3 安替福民(Antiformin)沉淀浓缩法
附录11 绵羊痘/山羊痘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2 诊断
2.1 流行特点
2.2 临床症状
2.3 病理学诊断
2.4 实验室诊断
3 疫情报告
4 疫情处理
5 预防
5.1 饲养管理与环境控制
5.2 消毒
5.3 免疫
5.4 监测
5.5 检疫
5.6 消毒
附件:消毒
1 药品种类
2 消毒范围
3 消毒前的准备
4 消毒方法
附录12 小反刍兽疫防治技术规范
1 适用范围
2 诊断
2.1 流行病学特点
2.2 临床症状
2.3 病理变化
2.4 实验室检测
2.5 结果判定
3 疫情报告
4 疫情处置
4.1 疑似疫情的应急处置
4.2 确诊疫情的应急处置
5 预防措施
5.1 饲养管理
5.2 监测报告
5.3 免疫
5.4 检疫
5.5 边境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