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特征和培养特性
(一)形态学特征
本菌为长0.6~1.5 μm、宽0.5~0.7 μm 的球杆菌或短杆菌。菌体多单在,很少成对或成团,无鞭毛,无质粒,无荚膜。初次分离培养时,菌体多呈小球杆状,毒力菌株有微荚膜。布鲁氏菌形态稳定,但在老龄培养物中有多晶体形态存在。革兰氏染色阴性,一般不发生两极着染。抗酸性不强,可以抵抗弱酸的脱色作用而染成红色,吉姆萨染色呈紫色。
(二)培养特性
布鲁氏菌对营养要求高,目前实验室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的培养基效果较好。可用布鲁氏菌基础培养基、胰化酪蛋白大豆胨琼脂(TSA)作为基础培养基,也可加入多黏菌素B、杆菌肽、游霉素、萘啶酸、制霉菌素、万古霉素等作为选择培养基。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该菌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抗生素的影响下,易发生变异。在5%~10% CO2 环境中才能生长,对营养要求高,需硫胺素、烟草酸和生物素、泛酸钙等营养物质,传代培养菌体呈杆状。
(三)生化特性
过氧化氢酶、氧化酶反应阳性,但沙林鼠种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为阴性,一般不能还原硝酸盐(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除外),产生H2S 和水解尿素的程度较稳定,不产生吲哚,不液化明胶,不凝固牛乳,可产生靛基质,MR 和VP 试验阴性,不利用柠檬酸盐,不能从O-硝基酸-B-D-半乳糖苷中释放O-硝基酸,不改变石蕊牛奶或使之呈碱性。
布鲁氏菌分光滑型(S 型)和粗糙型(R 型)2 种,区别在于布鲁氏菌的脂多糖(LPS)的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O-多聚糖。具有O-多聚糖的为光滑型,其下面覆盖着大量与毒力相关的抗原,如外膜蛋白(OMP)。粗糙型布鲁氏菌的OMP 暴露在外膜表面。除绵羊附睾种、犬种和猪种第五生物型以稳定的粗糙型菌存在于自然界外,其余种均为光滑型菌。当布鲁氏菌壁的脂多糖受损时,菌落即由光滑型变为粗糙型。由于粗糙型布鲁氏菌表面缺乏光滑型菌的脂多糖,光滑型布鲁氏菌的毒力明显高于粗糙型布鲁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