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形态

二、形态

在我国,引起动物及人棘球蚴病的病原为单房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这两种棘球蚴的成虫分别是寄生于犬、狼及其他犬科动物小肠的细粒棘球绦虫和寄生于狐狸、犬、猫小肠内的多房棘球绦虫,其中细粒棘球绦虫分布广泛,是最重要的虫种。

(一)细粒棘球绦虫成虫

为小型绦虫,是绦虫中最小的几种之一,体长2~7 mm,平均长3.6 mm。除头节和颈部外,整个链体只有幼节、成节和孕节各1 节,偶尔多1~2 节。头节略呈梨形,直径0.3 mm,具有顶突和4 个吸盘。顶突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很强,其上有2 圈大小相间的小钩,共28~48 个(通常30~36 个),呈放射状排列,颈节内含生发细胞,再生能力强。顶突顶端有一群梭形细胞组成的顶突腺,其分泌物可能具有抗原性。各节片均为狭长形。成节的结构与带绦虫略相似。生殖孔位于节片一侧的中部偏后。睾丸45~65 个,均匀地散布于生殖孔水平线前后方。孕节的生殖孔更靠后,子宫具不规则的分支和侧囊,含虫卵200~800 个。

(二)细粒棘球蚴

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虫体,为圆形囊状体,随寄生时间长短、寄生部位和宿主不同,直径在5~10 cm。棘球蚴为单房性囊,由囊壁和囊内含物(生发囊、原头蚴、囊液等)组成。有的还有子囊和孙囊,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囊壁分2 层,外层为角皮层,厚约1 mm,乳白色、半透明,似粉皮状,较松脆,易破裂。光镜下无细胞结构,呈多层纹理状。内层为生发层,亦称为胚层,厚约20 μm,具有细胞核。生发层紧贴在角皮层内,囊腔内充满囊液,亦称棘球蚴液。囊液无色透明或微带黄色,内含多种蛋白、肌醇、卵磷脂、尿素,以及少量糖、无机盐和酶,对人体有抗原性。生发层(胚层)向囊内长出许多原头蚴,此小囊也称为育囊或生发囊,是具有一层生发层的小囊,由生发层的有核细胞发育而来。据观察,最初由生发层向囊内芽生成群的细胞,这些细胞空腔化后,形成小囊并长出小蒂,与胚层连接。在小囊壁上生成数量不等的原头蚴,多者可达30~40 个。原头蚴可向生发囊内生长,也可向囊外生长,为外生性原头蚴。子囊可由母囊(棘状蚴囊)的生发层直接长出,也可由原头蚴或生发囊进一步发育而成。子囊结构与母囊相似,其囊壁具有角皮层和生发层,囊内也可生长原头蚴、生发囊以及与子囊结构相似的小囊,称为孙囊。有的母囊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为不育囊。原头蚴、生发囊和子囊可从胚层上脱落,悬浮在囊液中,称为囊砂或棘球蚴砂。

(三)多房棘球绦虫

虫体很小,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仅1.2~4.5 mm 长,由2~6 个节片组成。头节有吸盘,顶突上有小钩14~34 个,倒数第二节为成节,有睾丸14~35 个,生殖孔在侧缘的前半部。孕节内子宫呈带状,无侧枝。多房棘球绦虫的中绦期为多房棘球蚴,又称为泡状蚴,为圆形的小囊泡,大小有豌豆至核桃大,被膜薄,半透明,由角质层和生发层组成,呈灰白色,囊内有原头蚴,含胶状物。实际上泡球蚴是由无数个小的囊泡聚集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