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症状

一、临床症状

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牛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包括鼻汁、唾液、精液、粪尿、泪液及乳汁中均可分离出病毒。病牛急性发热期,血液中含有大量病毒,一般可保持21 d,随着中和抗体的出现,血液中的病毒逐渐消失,脾、骨髓、肠系膜淋巴结和直肠组织含毒量高。绵羊多为隐性感染。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和呼吸道,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垂直传播在流行病学和致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在临床上分为慢性型(黏膜病)和急性型(病毒性腹泻病)。黏膜病呈间歇腹泻,口鼻黏膜表面糜烂,舌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趾间皮肤溃疡、糜烂,导致跛行。慢性病牛多无明显发热症状。急性病例多见于犊牛,表现为高热,持续2~3 d,有的呈双相热型;腹泻呈水样,粪带恶臭,含有黏液或血液;大量流涎、流泪,口腔黏膜和鼻黏膜糜烂或溃疡。母牛在妊娠期感染后常发生流产,或产下先天缺陷的犊牛,如眼瞎、小脑发育不全,患犊表现为轻度共济失调或不能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