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流行范围

二、流行范围

O 型、A 型和AsiaI 型3 种血清型在我国均有分布,流行时间分别是O 型1958年、1986年、1999—2001年、2003年、2010年,A 型1951年、1958年、1960年、1962年、1964年、2009—2010年,AsiaI 型1958年、2005—2009年。

2011年以来,全国未检出亚洲I 型口蹄疫病原学阳性样品。我国亚洲I型口蹄疫已达到全国免疫无疫标准。农业农村部研究决定,自2018年7月1日起停止亚洲I 型口蹄疫免疫,实施以监测扑杀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当前,全国口蹄疫流行血清型主要是O 型和A 型。根据农业农村部公布数据显示,2010年起,我国通报口蹄疫的发病次数随着新毒株出现、流行、控制,发病情况存在此起彼伏、暗流涌动的特点。从流行毒株来看,O 型Mya-98、Cathay、PanAsia、Ind-2001 和A 型Sea-97/G2 多毒株同时流行,病毒不断变异,一直考验着现行疫苗和免疫策略。

(一)O 型

一直是我国主要流行的血清型,主要有Cathay、ME-SA、SEA 3 种拓扑型。其中20 世纪末21 世纪初ME-SA 拓扑型的泛亚谱系毒株传入我国,于1999年引起全国牛口蹄疫大流行,3~5年演化为以猪发病为主的疫情。2010年SEA 拓扑型的Mya-98 谱系毒株引发广东、甘肃、山西、江西、贵州、宁夏、西藏、新疆、青海等多地暴发O 型口蹄疫疫情,其代表毒株O/MYA98 毒株为当前我国最强势的流行毒株,具有传染性强、宿主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二)AsiaI 型

2004年以前,AsiaI 型口蹄疫只有我国边境地区存在,2004年传入我国内地,2005年在新疆、山东、江苏、北京和河北等地相继发生疫情。近年来,AsiaI 型引起动物的发病率持续下降,目前在我国流行的代表毒株为AsiaI型/JS/CHA/05 毒株,主要引起牛、羊发病,也有个别猪病例的出现。

(三)A 型

2009年,我国湖北省武汉市和上海市奉贤区先后发生A 型口蹄疫疫情。这是自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边境发生A 型口蹄疫后首次在内地发生的A 型口蹄疫疫情。目前在我国流行的A 型代表毒株为A/WH/09 毒株,可以传染牛、猪、羊,并引起临床发病,其传染性与致病力有限,已基本度过暴发性流行阶段。

2005—2019年,我国口蹄疫疫情共计166 次,其中O 型83 次、A 型37次、AsiaI 型46 次。总之口蹄疫病毒具有极高的传染性,并且能通过空气等多种媒介传播。易感动物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感染病毒,如消化道、呼吸道途径。由于病毒的不断演化而出现的竞争优势毒株具备更强的入侵能力和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冲破现有的多种防疫屏障模式,实现跨境传播,造成范围更广的口蹄疫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