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一)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分离鉴定

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可以在绵羊、山羊源的组织培养细胞上生长,原代或次代羔羊睾丸细胞和羔羊肾细胞最为敏感。原代和次代的绵羊羔睾丸细胞感染绵羊痘病毒和山羊痘病毒能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其特征是细胞出现间隙,细胞变圆并聚集成簇,胞质内颗粒增多,显示出退行性变化,失去正常形态,最终呈网状并脱落。接种病毒后观察细胞病变,需通过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技术、琼脂扩散试验等进行鉴定。没有发现细胞病变,盲传3 代仍没有细胞病变,可以判定为阴性。

(二)检测抗原

羊痘病毒抗原结构复杂,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ELISA 试验都可用于抗原的检测。细胞中和试验中要用羊睾丸原代细胞。这种细胞来源有限,一般接种于BHK 细胞,接毒后4~6 d 产生病变,耗时长。中和试验可测出病毒之间的微小抗原差异。ELISA 试验是利用结构蛋白P32 克隆后表达,制备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建立特异性高的ELISA 试验。

(三)分子诊断技术

目前,绵羊痘和山羊痘病毒分子诊断技术中最常用的是PCR、套式PCR等技术。P32 基因是病毒特异且高度保守的基因,各种分子诊断方法多选择P32 基因作为检测靶标,也有选择倒置末端重复序列、附着蛋白基因和融合蛋白基因等作为目标基因的。常规RT-PCR 可以简单、快速、特异地从组织培养上清液、活组织样品中检测出绵羊痘病毒的DNA 片段,还可以通过对PCR 产物的酶切分析进行种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