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结果判定

4 结果判定

4.1 数据计算

为了便于说明,假设表3-1 所列数据为检测结果(OD 值)。利用表3-1 所列数据,计算平均OD 值和平均修正OD 值(表3-2)。

4.1.1 各行2 孔空白对照(C-)平均OD 值;

4.1.2 各行(各血清型)抗原对照(C++、C+)平均OD 值;

4.1.3 各待检样品各血清型(2 孔)平均OD 值;

4.1.4 计算出各平均修正OD 值(=[每个(2)或(3)值]-[同一行的(1)值]。

定型ELISA 结果(OD 值)

img

平均OD 值/平均修正OD 值

img

4.2 结果判定

4.2.1 试验不成立

如果空白对照(C-)平均OD 值>0.10,则试验不成立,本试验结果无效。

4.2.2 试验基本成立

如果空白对照(C-)平均OD 值≤0.10,则试验基本成立。

4.2.3 试验绝对成立

如果空白对照(C-)平均OD 值≤0.10,C+ 平均修正OD 值>0.10,C++ 平均修正OD 值>1.00,试验绝对成立。如表2 中A、B、C、D 行所列数据。

4.2.3.1 如果某一待检样品某一型的平均修正OD 值≤0.10,则该血清型为阴性。如S1 的“A”、“Asia-1”型和“SVDV”。

4.2.3.2 如果某一待检样品某一型的平均修正OD 值>0.10,而且比其他型的平均修正OD 值大2 倍或2 倍以上,则该样品为该最高平均修正OD 值所在的血清型。如S1 为“O”型;S3 为“Asia-I”型。

4.2.3.3 虽然某一待检样品某一型的平均修正OD 值>0.10,但不大于其他型的平均修正OD 值的2 倍,则该样品只能判定为可疑。该样品应接种乳鼠或细胞,并盲传数代增毒后再作检测。如S2“A”型。

4.2.4 试验部分成立

如果空白对照(C-)平均OD 值≤0.10,C+ 平均修正OD 值≤0.10,C++平均修正OD 值≤1.00,试验部分成立。如表2 中E、F、G、H 行所列数据。

4.2.4.1 如果某一待检样品某一型的平均修正OD 值≥0.10,而且比其他型的平均修正OD 值大2 倍或2 倍以上,则该样品为该最高平均修正OD 值所在的血清型。例如S4 判定为“O”型。

4.2.4.2 如果某一待检样品某一型的平均修正OD 值介于0.10~1.00 之间,而且比其他型的平均修正OD 值大2 倍或2 倍以上,该样品可以判定为该最高OD 值所在血清型。例如S5 判定为“A”型。

4.2.4.3 如果某一待检样品某一型的平均修正OD 值介于0.10~1.00 之间,但不比其他型的平均修正OD 值大2 倍,该样品应增毒后重检。如S6“亚洲-I”型。

注意:重复试验时,首先考虑调整对照抗原的工作浓度。如调整后再次试验结果仍不合格,应更换对照抗原或其他试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