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流行形势
我国1952—1981年动物布鲁氏菌病阳性检出率高达41.27%,1982—1998年动物布鲁氏菌病得到了有效而显著的控制,1999—2000年布鲁氏菌病疫点和发病数也趋于稳定。但随着畜牧业发展及牛羊饲养量的急剧增加,动物布鲁氏菌病也呈上升趋势。布鲁氏菌病阳性检出率从2000年的0.11%上升到2004年的0.63%。2006年全国报告畜间布鲁氏菌病疫点1 178 个,发病牲畜总数为7 123 头(只)。2009年动物布鲁氏菌病发病数比2008年又增加了49.12%。2010年1—7月动物布鲁氏菌病发病数比2009年同期增加了22.79%。同时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数与动物布鲁氏菌发病数具有一定的线性关系,动物布鲁氏菌病发病数增多,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数也随之增高。《兽医公报》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2年牲畜布病发病数迅猛增长,由2 032 头增长到82 071 头,同时处在2006—2012年人间布病累积发病率和牲畜布病累积发病数前10 位的省份有7 个,分别为内蒙古、山西、河北、新疆、宁夏、辽宁、陕西。2013年全国共发生布鲁氏菌病3 620 次,42 720 头(只)牛、羊发病。
20 世纪80年代以前是我国布氏杆菌病流行较重时期,从人、畜中分离到的羊种布鲁氏杆菌占60%~70%,牛种布鲁氏杆菌占20%~25%,猪种布鲁氏杆菌不足10%。20 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布鲁氏杆菌病疫情处于低发阶段。在此期间,从人、畜间分离到的羊种布鲁氏杆菌仅占30%,牛种布鲁氏杆菌占40%以上,猪种布鲁氏杆菌占20%,其余的为犬种和绵羊种布鲁氏杆菌。20 世纪90年代,在从人、畜中分离到的220 株布鲁氏杆菌中,羊种布鲁氏杆菌占79.1%,牛种布鲁氏杆菌占12.2%,猪种布鲁氏杆菌占0.45%,犬种布鲁氏杆菌占2.27%,未定种型菌占2.27%。这提示羊种布鲁氏杆菌已成为我国布鲁氏杆菌病流行的优势菌种。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全国牛羊饲养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动物流通交易频繁,畜间布鲁氏菌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5月国家出台《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明确指出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 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重点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对布鲁氏菌病,建立牲畜定期检测、分区免疫、强制扑杀政策,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根据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宁夏被列为一类地区。2015年,宁夏除种羊、奶羊以外的羊只开展一年一次布鲁氏菌病疫苗强制免疫工作。种牛场实施以监测净化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奶牛场和肉牛场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实施免疫,实施免疫的牛场须到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