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学诊断
2025年10月13日
一、病原学诊断
(一)分离鉴定
将无菌采集的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中,观察其生长表现,并进行鉴定,同时培养标准菌株进行对照观察。在血液琼脂平板上,37℃条件下24 h 出现黄白色、不透明、凸起、表面无光泽的菌落,初分离时菌落周围有狭窄的β 溶血环,菌落增大,常带黄色,有同心圈,干燥。普通肉汤中培养24 h,肉汤轻度混浊,无沉淀;培养48 h,肉汤混浊,有较稠沉淀,摇振时沉淀呈絮状升起;培养72 h,液面生长有片状菌膜。马丁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液体培养多用马丁肉汤。在马丁肉汤37℃条件下培养24 h,底部有颗粒状沉淀,表面有薄的白色菌膜,培养时间稍长,则出现厚的菌膜。培养可疑菌落涂片用革兰氏液染色,镜检。若有革兰氏阳性、呈球形或细丝状、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的细菌,排列不规则,常呈丛状或栅栏状,则为可疑菌落。将可疑菌落接种于各种糖发酵培养基试管,若为葡萄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发酵产酸不产气;而淀粉、蕈糖不发酵。
(二)分子诊断技术
目前,在对羊干酪性淋巴结炎的分子诊断技术中最常用的是PCR 和PCR 荧光探针技术,能更快速、准确、灵敏地检测出病原。多重PCR 技术可同时实现对多种病原的检测,有助于快速筛查。16SrRNA 基因序列是伪结核棒状杆菌基因组中比较保守的序列,在PCR 分子诊断中多选择这个基因序列中的保守区段作为检测靶标。此方法可以对羊伪结核棒状杆菌培养物、临床病料进行检测,同时还可用于口岸检疫中对该病的监测。与细菌分离及血清学技术相比,PCR 技术可于感染后24 h 检测到细菌,适用于感染的早期诊断。缺点是引物位点若发生变异可能导致漏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