狷羚属疱疹病毒I型牛恶性卡他热诊断

一、狷羚属疱疹病毒I型牛恶性卡他热诊断

(一)病原学诊断

1.病毒分离鉴定

由于来源于狷羚的毒株初代即容易在健康犊牛的甲状腺细胞培养物内增殖,将获取的样品接种于牛甲状腺原代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病毒接种细胞后通常3~10 d 可见细胞病变(主要表现为多核巨噬细胞出现),之后采用免疫荧光试验进行鉴定。

2.抗原检测

选用恶性卡他热病毒抗原制备特异性高亲和力的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将荧光素标记在相应的抗体上,直接与相应抗原反应,建立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该方法可在脑、脾等剖检病变明显的组织样品中检出恶性卡他热病毒抗原。

3.分子诊断技术

针对狷羚属疱疹病毒I 型基因组的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可建立多种分子检测技术,如针对编码转录激活蛋白的ORF50 建立的PCR 和巢式PCR;针对编码囊膜蛋白的ORF3 建立的实时荧光PCR 等。这些技术可用于狷羚属疱疹病毒I 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感染诊断。

(二)血清学诊断

1.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IPMA)

本试验利用恶性卡他热病毒敏感细胞系增殖病毒制备抗原,进而检测待检血清中的狷羚属疱疹病毒I 型抗体。本方法的缺点是需肉眼判定,主观性强,且细胞批次间差异大,不适合大规模抗体水平的检测。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以全病毒基因作为包被抗原,从甲状腺原代细胞的病毒培养物中纯化制备包被抗原,用于检测狷羚属疱疹病毒I 型恶性卡他热病毒抗体。临床上,此方法适合感染动物和自然宿主的检测。获得的抗原针对所有狷羚属疱疹病毒I 型保守表位的单抗1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