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凝聚性试验
2025年10月13日
一、凝聚性试验
根据参与反应的抗原性质不同,分为由颗粒性抗原参与的凝集试验和由可溶性抗原参与的沉淀试验2 大类。
(一)原理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吸附在胶乳、离子交换树脂和红细胞上的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作用后,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颗粒。
(二)试验步骤
1.直接凝集试验
平板凝集是将含有已知抗原(体)的诊断试剂与待检样品各一滴,在载玻片上混合,数分钟后若出现颗粒或絮状凝集,即为阳性反应。试管凝集是将已知的细菌作为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后,观察试管中出现的凝集程度。一般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抗体的效价。
2.间接凝集试验
以正向间接血凝试验为例。首先是制备致敏红细胞,这个步骤分为3步。首先醛化绵羊红细胞,无菌采集绵羊血,脱纤抗凝,用PBS 液配制成10%悬液,冷至4℃,缓缓加入等量的1%戊二醛,摇动30~60 min,PBS 洗涤后配制成10%悬液。其次测定红细胞自凝性,将醛化的红细胞加入阴性血清、阳性血清、PBS 液,混匀后37℃条件下作用1~2 h,红细胞均不凝集者为合格。最后是致敏红细胞,用醋酸盐缓冲液稀释醛化红细胞至5%浓度,加入等体积抗原,混匀,37℃条件下作用30 min,离心,醋酸盐洗涤3 遍,配制成1%致敏红细胞悬液备用。将待检血清做倍比稀释,加入抗原致敏红细胞,混匀,置于室温或37℃条件下作用45~60 min,观察结果。根据红细胞的凝集程度判定结果。一般以出现50%凝集的血清最高稀释度作为该血清的间接凝集效价。